公安机关紧急止付的程序规定是什么

最新修订 | 2024-07-24
浏览10w+
李兵律师
李兵律师
执业认证 平台保障
咨询我
评分5.0分服务:1592人
专家导读 公安机关在紧急情况下,对涉案财物可实施止付程序,期限不超过三个工作日。如财产与案件无关,须在三个工作日内解除措施并归还。保障嫌疑人及其抚养亲属的生活所需。若证实财产无关,也须在三日内解除措施并归还。县级及以上公安机关负责资金管理,开设专用账户存放保证金、扣押款等,24小时内存入。
公安机关紧急止付的程序规定是什么

一、公安机关紧急止付的程序规定是什么

在不超过三个工作日内完成。对于与案件无关的财产,应在三个工作日内解除相关措施并将其归还给相关人员。在针对涉案财物实行相应措施过程中,须优先保障违法犯罪嫌疑人及其抚养的亲属的日常生活所需费用以及必要的物品。若最终证实,被处理的财产的确与此事件无关,应对该财产在三个工作日内解除相关措施,并将其如数归还相关人员。县级或者是更高级别的公安机关装备财务部门会承担起各类保证金、扣押款和代替保管款等资金的管理工作,并会为特殊情况统一开设专用银行账户用以存放这些保证金、扣押款等款项。除了那些能够在三个工作日内完成案件审理及处理的情况外,其他类型的保证金、扣押款应该在收取后的24小时之内存入专用账户内。

公安机关涉案财物管理实施办法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公安机关涉案财物管理工作,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财产权益,保障办案工作依法有序进行,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公安机关紧急止付期限

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冻结各类资产的最长期限通常不超过六个月。具体规定如下所示:

对于农行存款、外汇汇款等财产类别的冻结,有效期规定为六个月;而对于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证券类别的冻结,冻结期则设定为两年不等。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导致需要延长冻结期,那么当地的公安部门须在原定冻结期限即将结束之前办理续冻手续。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

民法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保全措施,查封、扣押或者冻结被告人的财产。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或者人民检察院可以申请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适用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

法律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它可以保护弱者,制约强者,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但是,法律的力量并不仅仅在于它的规定和惩罚,更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理解和遵守。正如本文的标题所提出的问题,“公安机关紧急止付的程序规定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学习和理解法律,去遵守法律,去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法治社会的理想,才能真正实现公正和公平。

看完还有疑惑?建议直接问律师
最快9秒应答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展开
本文2.6k字,预估阅读时间9分钟
浏览全文
问题没解决? 125200人选择咨询律师
6437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公安机关紧急止付的程序规定是什么
一键咨询
  • 徐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3****6875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7****731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2****584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2****7761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1****682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5****216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6****6406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2****5081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 徐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2****251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2****6014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5****0581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4****7383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3****675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0****7001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0****7715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大家也在问

为你推荐
吐鲁番156****6569用户3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哈密188****9510用户4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伊犁156****9856用户2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公安机关紧急止付期限
公安机关紧急止付的法定时限根据资产类别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对于农行存款、外汇汇款等,冻结期限为六个月;而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证券的冻结期则为两年。如需延长冻结,公安部门需在原期限结束前办理续冻手续。
10w+浏览
行政类
紧急避险的条件和程序
[律师回复] 您好,对于您提出的问题,我的解答是,
一、什么是紧急避险根据刑法第21条的规定,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给另一较小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行为。抗洪抢险采取的分洪措施是紧急避险的适例。紧急避险不负。紧急避险的本质是避免现实危险,保护较大合法权益。紧急避险的客观特征是,在法律所保护的权益遇到危险而不可能采取其他措施予以避免时,不得已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来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紧急避险的主观特征是,认识到合法权益受到危险的威胁,出于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的目的,而实施避险行为。可见,紧急避险行为虽然造成了某种合法权益的损害,但联系到具体事态来观察,从行为的整体来考虑,该行为根本没有社会危害性,也根本不符合任何犯罪的构成要件。
二、紧急避险的条件有哪些紧急避险是通过损害一种合法权益保护另一合法权益,这与正当防卫通过损害不法侵害人的利益来保护合法权益具有原则区别,故紧急避险的条件比正当防卫的条件更为严格。
(一)合法权益面临现实危险紧急避险首先要求合法权益处于客观存在的危险的威胁之中,即合法权益处于可能遭受具体损害的危险之中。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有实行紧急避险的需要。危险的来源主要有:大自然的自发力量导致的危险;动物的袭击带来的危险;疾病等特殊情况形成的危险;人的危害行为造成的危险。现实危险不包括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所面临的对本人的危险(参见刑法第21条第3款)。例如,执勤的人民警察在面临罪犯的不法侵害时,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进行紧急避险;发生火灾时,消防人员不能为了避免火灾对本人的危险,而采取紧急避险。如果事实上并不存在危险,而行为人误认为存在危险,实施所谓避险行为的,属于假想避险。对此,应按照处理假想防卫的原则予以处理。
(二)危险正在发生现实危险正在发生时,才能实行紧急避险。危险正在发生,是指危险已经发生或者迫在眉睫并且尚未消除,其实质是合法权益正处于受威胁之中。在危险尚未发生或者已经消除的情况下实行避险的,属于避险不适时,其处理原则与防卫不适时的处理原则相同。
(三)出于不得已而损害另一合法权益必须出于不得已,是指在合法权益面临正在发生的危险时,没有其他合理方法可以排除危险,只有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才能保护较大合法权益。如果有其他方法排除危险,则不允许实行紧急避险。这样要求,是因为合法权益都是受法律保护的,不能轻易允许以损害一种合法权益的方法保护另一种合法权益。因此,只有在不可能采取或者没有其他合理方法时,才允许紧急避险,这是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重要区别。在可以或者具有其他合法方法避免危险的情况下,行为人采取避险行为的,应视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与客观上所造成的损害分别认定为故意犯罪、过失犯罪或者意外事件。损害另一合法权益,通常是指损害第三者的合法权益,而不是针对危险来源本身造成损害。例如,在受到野兽袭击时,闯入他人住宅躲避的,属于紧急避险。
(四)具有避险意识避险意识由避险认识与避险意志构成。避险认识,是指行为人认识到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面临正在发生的危险,认识到只有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才能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认识到自己的避险行为是保护合法权益的正当合法行为。避险意志,是指行为人出于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危险的目的。故意引起危险后以紧急避险为借口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属于故意犯罪,而非紧急避险。根本没有避险意识,其故意或者过失实施的侵害行为巧合紧急避险客观要件的,属于偶然避险。根据通说,偶然避险不是紧急避险,而是违法犯罪行为。
(五)没有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由于紧急避险是用损害一种合法权益的方法来保护另一种合法权益,故不允许通过对一种合法权益的无限制损害来保护另一种合法权益,只能在必要限度内实施避险行为。通说认为,紧急避险的必要限度,是指紧急避险行为所引起的损害小于所避免的损害。因为紧急避险是两种合法权益之间的冲突,紧急避险之所以不负刑事责任,就在于该行为保护了更大的利益。至于如何权衡权益的大小,则应当具体分析。一般来说,人身权利大于财产权利,人身权利中的生命权重于其他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大小应以财产价值的多少为标准来衡量,而不是以所有制性质来衡量。由此可见,不允许牺牲他人生命来保护财产,也不允许损害他人重大财产以保护自己的较少财产。
快速解决“其他”问题
当前6437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获取专业解答,125200 人正在咨询
公安机关紧急止付规定
公安机关为保护金融安全,制定《紧急止付规定》。在接到报案并初步判断账户存在盗窃、欺诈等风险,或账户可能被用于洗钱等非法活动时,可依法申请紧急止付。涉案账户在止付期间无法进行交易,直至公安机关根据案情决定是否解除止付。
10w+浏览
诉讼仲裁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6437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什么是紧急避险 紧急避险具备哪些条件
紧急避险指的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条件1、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2)正在发生的危险。3)紧急避险,不能使用损害他人身体健康或他人生命权利采取避险行为。
10w+浏览
刑事辩护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什么是紧急避险,紧急避险应符合什么条件
紧急避险指的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必须有威胁合法利益的危险发生有威胁合法利益的危险发生,是紧急避险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危险正在发生危险正在发生,是紧急避险的时间条件。
10w+浏览
刑事辩护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6437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紧急救助与紧急避险民事责任的规定是怎样的?
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危险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可以给予适当补偿。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10w+浏览
刑事辩护
交通事故急救程序
[律师回复] 一、交通事故现场如何急救如果发生交通事故,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呢 (一)交通事故致伤因素撞伤;挤压;碾挫;减速;烧伤和烫伤等。这些因素可单独发生,也可几个因素同时作用于伤员。 (二)交通伤害的特点l、暴力大,伤情严重; 2、多脏器损伤多见; 3、脊柱骨折、脱位、截瘫多见; 4、脑损伤、血气胸、肝脾破裂多见; 5、开放骨折多见; 6、致残、死亡率高。 (三)对交通伤严重程度的判断交通事故伤员比较复杂,可能一个人多处受伤,也可能多人受伤。在事故现场银河要分清主次,以先救命、后救伤为原则。 1、判断生命体征变化 ( 1)瞳孔不等大,或扩大表明有严重脑损伤。 ( 2)呼吸不规则、呼吸困难,呼吸停止表明有脑损伤或高位颈椎损伤、胸部外伤、呼吸道梗阻; ( 3)脉搏弱,或摸不到表明出血多,损伤严重,处于休克状态; ( 4)神志不清表明有脑损伤或休克,病情危重; 2、对重要脏器损伤的判断( 1)脑损伤头部出血或血肿,意识不清,瞳孔改变;( 2)四肢骨折肢体肿胀、畸形,活动受限。( 3)胸部损伤胸部有伤口或擦伤,胸廓变形,呼吸困难;( 4)脊柱骨折脊柱畸形,四肢瘫痪(颈椎)或双下肢瘫痪(胸腰椎); ( 5)腹部损伤腹痛、压痛、肝区、脾区叩击痛,休克; 二、交通伤现场急救的程序是什么 1、正确判断伤情和受伤部位;2、注意正确的搬动伤员方法,保护脊柱和骨折肢体; 3、按先救命,后救伤的原则,先心肺复苏,后处理受伤部位; 4、迅速止血,包扎伤口,固定骨折; 5、尽快转送医院。
什么是紧急避险,紧急避险的条件有哪些?
[律师回复] 您好,对于您提出的问题,我的解答是,
一、什么是紧急避险根据刑法第21条的规定,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给另一较小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行为。抗洪抢险采取的分洪措施是紧急避险的适例。紧急避险不负。紧急避险的本质是避免现实危险,保护较大合法权益。紧急避险的客观特征是,在法律所保护的权益遇到危险而不可能采取其他措施予以避免时,不得已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来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紧急避险的主观特征是,认识到合法权益受到危险的威胁,出于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的目的,而实施避险行为。可见,紧急避险行为虽然造成了某种合法权益的损害,但联系到具体事态来观察,从行为的整体来考虑,该行为根本没有社会危害性,也根本不符合任何犯罪的构成要件。
二、紧急避险的条件有哪些紧急避险是通过损害一种合法权益保护另一合法权益,这与正当防卫通过损害不法侵害人的利益来保护合法权益具有原则区别,故紧急避险的条件比正当防卫的条件更为严格。
(一)合法权益面临现实危险紧急避险首先要求合法权益处于客观存在的危险的威胁之中,即合法权益处于可能遭受具体损害的危险之中。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有实行紧急避险的需要。危险的来源主要有:大自然的自发力量导致的危险;动物的袭击带来的危险;疾病等特殊情况形成的危险;人的危害行为造成的危险。现实危险不包括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所面临的对本人的危险(参见刑法第21条第3款)。例如,执勤的人民警察在面临罪犯的不法侵害时,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进行紧急避险;发生火灾时,消防人员不能为了避免火灾对本人的危险,而采取紧急避险。如果事实上并不存在危险,而行为人误认为存在危险,实施所谓避险行为的,属于假想避险。对此,应按照处理假想防卫的原则予以处理。
(二)危险正在发生现实危险正在发生时,才能实行紧急避险。危险正在发生,是指危险已经发生或者迫在眉睫并且尚未消除,其实质是合法权益正处于受威胁之中。在危险尚未发生或者已经消除的情况下实行避险的,属于避险不适时,其处理原则与防卫不适时的处理原则相同。
(三)出于不得已而损害另一合法权益必须出于不得已,是指在合法权益面临正在发生的危险时,没有其他合理方法可以排除危险,只有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才能保护较大合法权益。如果有其他方法排除危险,则不允许实行紧急避险。这样要求,是因为合法权益都是受法律保护的,不能轻易允许以损害一种合法权益的方法保护另一种合法权益。因此,只有在不可能采取或者没有其他合理方法时,才允许紧急避险,这是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重要区别。在可以或者具有其他合法方法避免危险的情况下,行为人采取避险行为的,应视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与客观上所造成的损害分别认定为故意犯罪、过失犯罪或者意外事件。损害另一合法权益,通常是指损害第三者的合法权益,而不是针对危险来源本身造成损害。例如,在受到野兽袭击时,闯入他人住宅躲避的,属于紧急避险。
(四)具有避险意识避险意识由避险认识与避险意志构成。避险认识,是指行为人认识到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面临正在发生的危险,认识到只有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才能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认识到自己的避险行为是保护合法权益的正当合法行为。避险意志,是指行为人出于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危险的目的。故意引起危险后以紧急避险为借口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属于故意犯罪,而非紧急避险。根本没有避险意识,其故意或者过失实施的侵害行为巧合紧急避险客观要件的,属于偶然避险。根据通说,偶然避险不是紧急避险,而是违法犯罪行为。
(五)没有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由于紧急避险是用损害一种合法权益的方法来保护另一种合法权益,故不允许通过对一种合法权益的无限制损害来保护另一种合法权益,只能在必要限度内实施避险行为。通说认为,紧急避险的必要限度,是指紧急避险行为所引起的损害小于所避免的损害。因为紧急避险是两种合法权益之间的冲突,紧急避险之所以不负刑事责任,就在于该行为保护了更大的利益。至于如何权衡权益的大小,则应当具体分析。一般来说,人身权利大于财产权利,人身权利中的生命权重于其他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大小应以财产价值的多少为标准来衡量,而不是以所有制性质来衡量。由此可见,不允许牺牲他人生命来保护财产,也不允许损害他人重大财产以保护自己的较少财产。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获取专业解答,125200 人正在咨询
律图 > 法律知识 > 诉讼仲裁 > 办案流程 > 公安机关紧急止付的程序规定是什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