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同履行完毕后,合同将如何处理
在合同的恰当履行流程结束之后,一般来说它应当被视为终止状态。
这主要是由于常规的合同在基于履行事项得到妥善处理后,其解约程序也应相应停止而无法再启动。
然而,当合同停留在终止阶段时,其法律效力仍将持续存在,尤其是对于因法律规定或合同各方当事人约定的特定情势所导致的终结状况而言。
《民法典》第五百五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债权债务终止:
(一)债务已经履行;
(二)债务相互抵销;
(四)债权人免除债务;
(五)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
(六)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
二、合同履行完毕还能解除吗
当合同顺利完成所有应尽事宜之后,关于该份合同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将会自然而然地画上句号,即合同自动解除,不再需要通过法律程序来解除该合同以达到权利义务终结的目的。按照现行的法律法规来看,以下情况属于合同终止的范畴:
第一种情形是债务已经得到完全的履行;
第二种情形是涉及到的债务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相互进行抵消;
第三种情况则是债务人依照法定程序将标的物品提交至保管机构进行合法保管;
至于第四种可能,那就是债权人主动提出免除债务的要求;
最后一种可能则是,合同项下的债权债务事宜在特殊情况下同归于一个人身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五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债权债务终止:
(一)债务已经履行;
(二)债务相互抵销;
(三)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
(四)债权人免除债务;
(五)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
(六)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
合同解除的,该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终止。
通常情况下,合同在履行完毕之后便自动步入终止阶段,除非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明确要求或者在合同中作出了特有的约定,否则终止并不会对合同的法律效力产生任何实质性影响。即便在解约程序不再适用的前提之下,合同仍然受到先前各条款的约束,尤其是对于法定解除以及协议中所约定的特定情形而言,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