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n+1"式的经济赔偿计算方法,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情形:
首先,这里的"N"通常指的是该名员工在当前单位工作的年限。按照法律规定,对于此类情况,用人单位需要向当事人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金。
具体来说,经济补偿金应当按照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时间的长短,每满一年即支付给当事人一个月的工资作为补偿。
然而,"+1"部分并不属于经济补偿的范畴,它实际上是代替通知金。计算这一部分金额的基础为员工上一个月的工资水平。那么,哪些情况下用人单位有权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呢?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情况:
1.用人单位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等相关规定程序申请进行企业重组;
2.用人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遭遇严重困境;
3.用人单位由于转行、技术革新或经营模式调整等原因做出必要的调整,在变更劳动合同之后依然需要减少员工人数的;
4.此外,当劳动合同签订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环境发生重大改变,导致劳动合同无法继续执行的话,用人单位也需要按照规定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二、劳动法n+1是什么意思
"N+1"法是指企业在与其劳工解除雇佣合同之际所采用的一种经济补偿方式。
其中的"N"代表依据劳动者在该公司工作时间长度计算得出的经济补偿金额。
具体来说,1.如果员工的工作年限超过了一年,则需按照”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这一原则进行计算;
2.若员工的工作年限在六个月至一年内,则参照上述算法,该期限也将被视为一年处理;
3.至于工作年限不足六个月的情况,企业应对员工支付半个月工资的补偿作为赔偿。而这里所提到的月工资,实际是指劳动者在解除或结束与企业的劳动合同时前十二个月内的平均薪资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