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保候审不当如何监督
针对取保候审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当行为导致的监管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重要环节:
首先,作为行使取保候审批准权与执行权的机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以及人民法院应严格落实对相关决策及执行状况的监控与审查工作,如若发现决策不当之处,必须立即采取修正措施予以纠正;
其次,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辩护律师等相关权益方,他们有权利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向办案机关提出变更强制措施的申请。若办案机关未能同意其变更请求,申请人可依法向上一级机关提起申诉或控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九条
【超期强制措施的处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被采取强制措施法定期限届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予以释放、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或者依法变更强制措施。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对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法定期限届满的,有权要求解除强制措施。
取保候审实施中,不当行为可能引发监管问题,主要环节包括:审查不严、监控不力、报告制度执行不到位等。这些问题需得到重视,加强监督,确保程序公正、有效执行,防止滥用权力或逃避法律制裁。
二、被取保候审有案底吗
1、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当事人通过申请取保候审而获得释放,或不违反取保候审规定而成功获得无罪判决的情况下,他们并不会得到任何形式的案底记录。
然而,若已被法院依照法律程序依法宣告有罪,不论是判以缓期执行还是实刑,都会在个人档案中有相应的案底记载。
此外,即便是未达到起诉标准或因其他原因而被拘留,但只要被拘留,都将产生拘留证以及释放证书,这些凭证也会被同样地记录到个人档案内。
原因在于,取保候审仅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项强制性措施,现时暂时无法确定犯罪嫌疑人、被告是否真正涉嫌犯罪行为,因此难以对他们进行定罪及法庭的法律裁决,自然也就不会留有案底。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之明确规定,对于具有以下特殊情形之一者,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及公安机关有权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予以取保候审:
(二)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法,且采取取保候审措施后并不足以引发严重社会危害性的;
(三)患有重大疾病、生活无法自理,或是孕育或正在哺乳自己孩子的妇女,若采用取保候审措施则可能不产生社会危害性的;
(四)在羁押期限持续至期满之际,仍未能完成案件审理工作,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策略的。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在取保候审期间再度引发醉驾行为无疑是一种严重违犯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表现。首先,醉驾的违法行为本就已经涉嫌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危险驾驶罪”的有关规定。一旦出现此类状况,负责处理该案的公安机构会立即依法决定没收其所交付的保证费用,并且,还会根据案情的实际需要对相关涉案人员实施刑事拘留乃至其他更为严厉的刑事强制措施进行惩处。此外,先前所作出的取保候审决定也将会面临撤销的处境,而涉及这起事件的事例将会重新接受审查以及进一步的处理流程。新发生的醉驾犯罪行为将会与之前被取保候审的那宗事例实行合并审理的原则。面对这样的情况,相关涉案人员应当积极主动地配合公安机关的侦查工作,诚实坦率地交代自己的全部罪行,努力争取宽大处理。然而,总的来看,此类情况给相关涉案人员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使得他们承担刑事责任的风险大幅上升。
取保候审实施中,不当行为可能引发监管问题,主要环节包括:审查不严、监控不力、报告制度执行不到位等。这些问题需得到重视,加强监督,确保程序公正、有效执行,防止滥用权力或逃避法律制裁。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