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针对环境污染事件的刑事调查中,对于其立案标准的设定需要根据特定的污染行为以及所产生的具体影响进行综合考虑。通常情况下,以下几种情况被视为应当予以立案追究的犯罪行为:
1.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内排放、倾倒或处置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废弃物、含有传染性病原体的废弃物、有毒有害物质的行为;
2.未经许可擅自排放、倾倒或处置危险废物超过三吨的行为;
3.排放、倾倒或处置含铅、汞、镉、铬、砷、铊、锑等重金属成分的污染物,超出国家或地方法定污染物排放标准达三倍及以上的行为;
4.采用暗管、渗井、渗坑、裂隙、溶洞、灌注等隐蔽形式逃避监管,排放、倾倒或处置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废弃物、含有传染性病原体的废弃物、有毒有害物质的行为;
5.在过去两年内,由于违反国家相关法规,排放、倾倒或处置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废弃物、含有传染性病原体的废弃物、有毒有害物质,曾经受到过两次及以上行政处罚,但仍继续实施上述违法行为的。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七十八条
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一)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的;(二)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三吨以上的;(三)排放、倾倒、处置含铅、汞、镉、铬、砷、铊、锑的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三倍以上的;(四)通过暗管、渗井、渗坑、裂隙、溶洞、灌注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的;(五)二年内曾因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受过两次以上行政处罚,又实施前列行为的。
环境污染事件立案需综合考虑污染行为及影响。应立案的犯罪行为包括: 1.在特定保护区排放有害物; 2.未经许可排放危险废物; 3.排放重金属污染物超标; 4.隐蔽排放有害物; 5.多次违法仍继续排放。
二、环境污染案件中怎么承担举证责任
在处理环境污染课题中,我们采取的举证责任原则为举证责任倒置,即把原本属于提出主张方的举证责任反转至否认方,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
这意味着被告必须充分证明所遭受的损害后果和他的侵权行为之间并无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若未能成功证明两者间确实没有法律上的因果联系,那么就必须对损害进行赔偿。
无疑地,环境污染的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已明确规定了,在环境污染纠纷案件中,侵权人应负有举证责任以证实在其行为之外不可能导致环境污染;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原告方可以完全免除自身的举证责任。
除了需证实污染物及其损害实际情况、损失金额外,原告只需证明排放行为和损害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联性即可,而非需要证明损害结果与排放行为之间具备法律上的因果联系。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条
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发生纠纷,行为人应当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三、环境污染案涉案人数多怎么办
在涉及环境污染的严重刑事事例中,如果涉案人员数量众多,通常需要遵循如下的法律处置原则。首先,司法机关需要准确地评定各涉案人员在整个事例中所起的角色和其主观上的过失程度,从而加以明确的区分。对于首要嫌疑人,其应承担主要违法责任;而从犯人则依据法律规定,给予适当减免惩罚或减轻处罚。除此之外,在搜集证据的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类证据,如物品证据、书面记录、目击者的陈述以及专业鉴定机构的结论等,以此来保证全面了解事例的真实情况,并确保确凿充分的证据链。再者,在诉讼程序中,涉案人员有权利聘请律师作为他们的辩护人,以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当出现共同犯罪的情况时,各涉案人员的辩护策略亦需结合事例的整体情况进行综合考量。总而言之,我们会在法律的框架之内,根据每个个体的具体情况,做出公正合理的判决。
环境污染事件立案需综合考虑污染行为及影响。应立案的犯罪行为包括: 1.在特定保护区排放有害物; 2.未经许可排放危险废物; 3.排放重金属污染物超标; 4.隐蔽排放有害物; 5.多次违法仍继续排放。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