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除取保候审就结束了吗
解除取保候审并不代表着案件即刻画下句号。取保候审乃是一项刑事司法制度中的强制性措施,其解除原因可能因多种情形而异。若因取保候审期限已满而予以解除,则该案仍有可能持续进行侦查、审查起诉乃至审判环节。
然而,倘若经调查核实后发现被取保候审者不应再承担刑事责任,那么这通常意味着案件在刑事诉讼程序上已经告一段落。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具体情况的判断还需结合案件的性质、证据的充实程度以及其他诸多相关因素进行全面考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期限及其解除】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解除取保候审非案件终结标志,因多种原因可解除。期满解除后侦查、起诉、审判仍可能继续。若查实被取保者不担刑责,则诉讼程序或告一段落。具体判定需综合案情、证据及多因素考量。
二、解除取保候审能撤案吗
在解除取保候审之后,若公安机关认定无需对犯罪嫌疑人继续追究刑事责任,则可依法决定撤销该案。
须知,取保候审并非撤案的唯一依据,当存在情节显著轻微、危害程度微弱,不宜视为犯罪等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时,亦需考虑撤案处理。
此外,若在取保候审期间,犯罪嫌疑人能够主动且诚实地交代其所涉罪行,且具有重大立功表现或案件涉及到国家重大利益事项,得到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批准,公安机关同样有权撤销案件。
然而,若在解除取保候审之后发现犯罪嫌疑人确已构成犯罪,最终仍将由法院进行审理并依法判处相应的刑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三条
在侦查过程中,发现不应对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撤销案件;犯罪嫌疑人已被逮捕的,应当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并且通知原批准逮捕的人民检察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二条
犯罪嫌疑人自愿如实供述涉嫌犯罪的事实,有重大立功或者案件涉及国家重大利益的,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公安机关可以撤销案件,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也可以对涉嫌数罪中的一项或者多项不起诉。
根据前款规定不起诉或者撤销案件的,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对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及其孳息作出处理。
三、取保候审期间工伤怎么办
在被采取取保候审措施之际,对于工伤待遇方面的处理方式与常规情况并无实质性差异。首先,依据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法律法规,必须严格履行工伤认定环节的各项程序。若被确认为工伤类别,那么员工就享有了相应的工伤待遇,例如获得医疗救助、享受停工留薪期内的工资福利、领取伤残补助金等等。值得强调的是,尽管处于取保候审阶段,但这并不妨碍工伤认定以及待遇申请与享有的权利。然而,在处理工伤事务的过程中,务必遵循取保候审的相关规定,切勿触犯任何法律红线。倘若用人单位对工伤认定结果持有异议,可能会导致劳动仲裁或者诉讼事件的发生。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劳动者的您应该积极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妥善保存相关证据,如劳动合同、医疗记录、事故报告等。总而言之,在取保候审期间所涉及到的工伤问题,都应依照法律法规进行严谨的认定和妥善的处理。
解除取保候审非案件终结标志,因多种原因可解除。期满解除后侦查、起诉、审判仍可能继续。若查实被取保者不担刑责,则诉讼程序或告一段落。具体判定需综合案情、证据及多因素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