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乃是一项刑事诉讼中的重要强制性措施,其本身并不能表示法律对刑事责任的宽恕与豁免。即便在实施取保候审之后,案件的审理过程仍旧会持续展开,包括进一步的侦查工作、检察机构的审查起诉以及法院的审判定罪。然而,若司法机关在后续的调查取证过程中收集掌握了充足的证据,足以揭示出被告人涉嫌犯罪,且其行为应受刑事惩处,则将会将此案提交至检察院进行审查起诉,最后交由法院进行审判并做出相应的量刑判决。而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在深入调查后发现不应再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或者证据不足以证实被告人的犯罪嫌疑,从而导致撤销该起案件的可能性出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期限及其解除】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不表示法律宽恕或豁免。案件审理包括侦查、起诉、审判。若司法机关掌握足够证据,将提交检察院审查起诉,法院审判并量刑。若调查后发现不应追究责任或证据不足,可能撤销案件。
二、取保候审后还会逮捕吗
在解答取保候审之后是否有可能再次逮捕的问题上,我们需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
参照相关法律解释的具体要求,将取保候审身份转为逮捕状态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
1、被取保候审者存在企图自杀、逃跑等意图,或者有意规避侦查、审查起诉;
2、被取保候审者实施了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干扰证人作证的行为,给公安机关以及检察机关的办案工作带来严重困扰;
3、被取保候审者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自行离开所居住的城市、乡村并造成重大后果,甚至是连续两次未经许可的离境行为;
4、被取保候审者经过反复传唤仍未能及时到案,给案件办理带来严重困难甚至是两次以上的未到场情况;
6、被认为符合逮捕标准,但是由于患有严重疾病或者处于怀孕及哺乳期等特殊生理时期而未予定罪逮捕的,当这些状况排除时即可对其执行逮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八十条
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须经过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决定,由公安机关执行。
三、取保候审后怎么判缓刑的
关于取保候审与判处缓刑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我们可以给出如下明确的答案:二者之间并无此种因果关系。首先,让我们对取保候审这种刑事强制措施进行一番简单介绍:称为取保候审,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与人民法院等司法机构在进行刑事诉讼中,对于那些尚未被逮捕或者在被逮捕后需要改变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爲了防止他们逃避侦查、起诉及审判,冻结其自由,要求其提供保证人或者缴交保证金,并且并出具証书,向社会公开承诺,保证随时随地接受传唤,对其行动有所限制,乃至暂时解除其有限的人身控制权的一种强制措施。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何谓“缓刑”:缓刑,是指对于违反法律,经过法定程序确认已经构成犯罪、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进行宣布定罪,然后暂时不执行所判决的刑罚。判断是否缓刑,主要依据犯罪的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以及犯罪人的悔罪表现等多方面因素。若犯罪情况较轻,犯罪人有悔罪之意,没有再次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其居住的社区也不会产生重大负面影响,那么,他们就有可能被判处缓刑。然而,最终的判决结果,必须要通过全面分析整个事例的所有情况,由法院根据法律规定进行裁决。
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不表示法律宽恕或豁免。案件审理包括侦查、起诉、审判。若司法机关掌握足够证据,将提交检察院审查起诉,法院审判并量刑。若调查后发现不应追究责任或证据不足,可能撤销案件。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