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贩卖虚假药物的确切罪名认定,必须结合施过程中的具体情节细致分析。如果行为人在主观认识方面深信自己所贩售的物品确系真实毒品,然而实际情况却是虚假药物;在此情形下,一般将会依据刑法规定以贩卖毒品罪(未遂)对其定罪量刑。这是因为虽然行为人主观意图中存在着贩卖毒品的故意念头,但是由于受制于意志之外的因素未能如愿完成犯罪活动。
然而,倘若行为人在事先就已明确知道出售的是虚假药物却仍旧以药物名义进行贩卖活动并从中谋取私利,那么在法律层面上,这种行为通常会被判定为诈骗罪。究其原因在于,行为人的主要目的并非贩卖药物,而是通过编造虚假事实和掩盖真相的手段,非法侵占他人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贩卖假毒品怎么处理
对于贩卖伪造毒品的行为,可以被视作是分两种情况。
第一类为贩卖混合掺杂假毒品的行为,另一类则是贩卖纯粹假的毒品,它们都是犯罪分子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而时常采取的策略。
关于混合掺杂假毒品的情况,在经过科学鉴定之后,如果确认贩卖者出售的商品的确包含毒品成分,不论其所含其他杂质的分量如何,都应该被定性为贩卖毒品罪。
然而,贩卖完全纯假的毒品的情况也被划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形。
首先,有的犯罪分子在贩卖时并没有意识到他们销售的其实是假毒品,他们只有在事后才会发现所售出的商品其实并非真正的毒品。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当将其视为贩毒分子认知上的失误。
尽管他们实际上实施了贩卖行为,应该被判定为贩卖毒品罪(未遂),但是在量刑上,却可以考虑参照已经构成犯罪的情况,从轻或者减少对其惩罚力度。
其次,还有一些犯罪分子是明确知道自己贩卖的是假毒品,但仍然故意以毒品名义进行出售,期待以此获取利润。
在这种情况下,贩毒分子的主观目的就是假装是毒品来迷惑他人,从而获得别人的金钱。
由于他们在客观上做出了故意掩盖事实真相、欺骗他人的行为,所以他们应受到诈骗罪的定罪和相应的惩罚。《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
三、贩卖假毒品犯不犯罪怎么判
关于贩卖假毒品行为是否构罪及其相应的刑事责任问题,需针对具体事例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若行为主体明确知晓自己销售的物品为虚假毒品却仍以此名义进行贩卖,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需要承担诈骗罪名指控。这主要源于其主观上自始至终存在着非法侵占他人财物的意图,并且客观上也履行了相应的欺诈行为。然而,对于那些在贩卖过程中误以为销售的是真实毒品,最终发现却是假货的个人来说,这种情况一般并不足以构成贩卖毒品罪行,这主要是因为贩卖毒品罪所涉及的货物必须确属真正的毒品。在涉及到量刑问题时,诈骗罪的法律效果取决于犯罪金额与情节的严重程度。通常而言,当涉案金额达到较大标准(人民币1000元至3000元)时,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同时还要缴纳罚金;若是数额巨大,达到了较大标准的五倍及以上(人民币5000元至10000元)或者还有其他较为严重的情节,那么就会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且还需支付罚金;而倘若犯罪金额高达特别巨大(人民币5万元及以上)或是具有其他极其严重的情节,那么将可能面临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是无期徒刑,同时还要负担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的惩罚。
贩卖虚假药物罪名认定需细究情节:若行为人误信为真毒品而贩卖,实为虚假,通常按贩卖毒品罪(未遂)论处,因主观故意未达目的。反之,若明知为假仍冒充真药贩卖牟利,则构成诈骗罪,因其目的在于欺诈取财,非单纯贩卖行为。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