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保候审能返供吗
在实施取保候审的过程中,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口供发生改变并非罕见之事。
然而,他们需要非常慎重地对待这样做所带来的潜在后果。若他们选择拒不认罪或者推翻之前已经做出的陈述,则将被认定为“翻供”。如果他们能提出合理的解释并提供相应的证据以支撑这个变化,那么很可能会得到司法机关的认可与审查。
然而,如果他们的辩解无法找到合理的依据,甚至被视为故意逃避法律责任,那么这种行为无疑将会对整个案件的处理结果产生负面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时发现有应当排除的证据的,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为起诉意见、起诉决定和判决的依据。
二、取保候审撤销或者变更的情形有哪些
1.不应承担刑事惩罚责任者;
2.取保候审期限早已满期;
3.发现在决定采取取保候审之时存在不当之处者;
4.已经被依法逮捕的被告,若存在严重疾病以致无法自理、执行取保候审亦不会引发社会安全风险者;
5.已经被依法逮捕的被告,其案件尚无法按照法律规定在到期前圆满办理完毕者;
6.已经被依法逮捕的被告,其正处于孕期或哺乳期,执行取保候审同样不会引发社会安全风险者;
7.已经被依法逮捕的被告,第一审判机关已判其处以管制或缓刑,且有附加刑,尚未发生法律效力者;
8.已经被依法逮捕的被告,第二审判机关在审理期间,如果被告被短暂收押的时间已经达到第一审判机关对其判处的刑期期限者;
9.已经被依法逮捕的被告,由于进行司法鉴定导致尚未审理终结的案件,法律规定的期限已经期满者;
10.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已经死亡。
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是取保候审原则下的被保障对象,一旦该保障对象不再存在,那么取保候审便失去了存在的基本条件与意义,自然应该立即取消。
11.保证人已经死亡、遭受重伤或者出现其他无法继续维持担保能力的情况。
作为取保候审的必要角色—保证人,其资格的存在必须依赖于其拥有相应的担保能力,倘若无法得到保障能力,那么将无法履行责任,取保候审因此也应适时进行调整。
12.公安机关在经过提请逮捕之后,检察机关却未批准逮捕,因此需要对案件进行复议、复核的关键阶段;
或者是移送起诉后,检察机关做出不起诉的决策,同样需要通过复议、复核来解决问题。《刑法》第七十二条
【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第七十三条
【考验期限】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
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
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三、取保候审是否还会被收监
取保候审之后仍然有被收监审查的可能性。取保候审事实上是一种针对刑事事例嫌疑人采取的强制手段,并不能直接决定事例的完结或终结处置程序。在这个程序中,若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违反了一系列明确规定,例如未经执行机关同意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城市或者县区,或是有意干扰证人出庭作证等等,他们就有可能面临着取消原本赋予他们的取保候审权利,转而改为对其监管更加严密的羁押措施。此外,在事例的调查、控诉以及审理环节里,公安司法工作人员一旦发现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并不满足先前取得的取保候审资格,或者事例事实已经明朗,而且相关证据足够确凿、丰富,足以证实他们有罪的话,那么他们将不得不直面更加严厉的法律制裁,包括再度被收回监狱进行进一步的惩罚处置。因此,任何时候我们都须严格遵循在取保候审期间必须遵守的各项制度与流程规范。至于事例的最终解决方式,依然需要依据具体的案情以及国家法律法规来具体判定。
取保候审期间,嫌疑人或被告改口供时有发生,需谨慎应对其后果。拒认或推翻旧供即“翻供”,若伴以合理解释及证据支持,或获司法机关审视。反之,无据之辩或逃避责任之意,将不利案件处理,或致负面后果。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