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取保候审以后,不被提起诉讼并不仅仅依靠时间的一个衡量标准。其实,取保候审本身乃是一项严厉的刑事执行措施,至于该举措之后是否会被起诉,还需根据具体案情和充足的法律证据等多重因素进行考虑定夺。举例来说,若在取保候审这段期间内,相关的司法部门(包括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构)对案子展开深入的调查并且进行了严谨的审核过程,最后得出证据不足够支持指控被告涉嫌罪行、甚至是不具备犯罪行为这一结论的话,那么他们很有可能会做出不起诉的决定。相反地,如果案情错综复杂,那么调查和审核的时间可能会相应延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
【依法不追诉原则】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
(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二、取保候审的具体时间是多久
取保候审,乃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侦查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审判机关依法对尚未被羁押的涉嫌刑事犯罪的人士采取的一种预防性的刑事强制措施。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确保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员无法逃避司法机关的侦查、起诉以及审判工作。为了保障这一程序公正进行,被取保候审的嫌犯需要提供保证人和/或缴纳保证金,同时签署保证书,以确保他们能够随时接受传讯出庭。根据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司法机关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取保候审期限最长不超过12个月。《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在取保候审期间再次实施犯罪行为的情况下,通常由新的犯罪行为发生地的公安机关接手进行立案侦查。然而,若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对事件的管辖更具优势的话,也可以由该公安机关负责此案的调查工作。当涉及到管辖权问题时,可由双方的共同上级公安机关进行指定管辖。在此过程中,原作出取保候审决定的机关应及时通知执行机关,解除对犯罪嫌疑人所采取的取保候审措施。待新犯罪的侦查工作结束之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相关规定,对犯罪嫌疑人应执行的刑罚进行综合考虑和判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取保候审期间再次犯罪的犯罪嫌疑人,往往会面临着取保候审资格被取消、强制措施从取保候审转变为逮捕等后果。
取保候审后是否起诉不仅基于时间。取保候审是严厉的刑事执行措施,是否起诉需考虑案情、法律证据等多重因素。若司法部门深入调查、审核后认为证据不足或被告无罪,则可能不起诉。案情复杂时,调查和审核时间可能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