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犯罪了怎么判

最新修订 | 2024-10-11
浏览10w+
卢滨律师律师
卢滨律师律师
执业认证 平台保障
咨询我
评分5.0分服务:284人
专家导读 被告人在不清楚法律规定的情况下触犯了法律,法院在裁决时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果被告人确实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犯罪的,或者虽然知道但并非故意或疏忽大意而不知道,那么他可能不会被定罪。但是,如果被告人应该预见而没有预见,或者预见了但却自信地认为自己可以规避犯罪,那么他仍然要承担刑事责任,不过在量刑时会适当宽大处理。比如在非法交易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的案件中,如果被告人不知道,也没有能力和义务去了解相关情况,那么他可能不应该被定罪。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犯罪了怎么判

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犯罪了怎么判

在被告人不明就里的状态之下触犯法律,法院在裁决之时会全盘考虑诸多复杂的因素。

若被告人确实对自身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毫不知情,并且这种无知并非源于其故意或疏忽大意,那么他/她有可能不会被判定为犯罪分子。

然而,倘若被告人本应预见到却未能预见到自身行为的违法性,或者已经预见到却过于自信地认为可以规避法律风险,进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那么他/她仍然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只不过在量刑阶段会予以适当的宽大处理。

例如,在涉及到非法交易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案件中,如果被告人并不清楚所交易的物品属于受到法律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同时他/她既无能力也无义务去了解相关信息,那么他/她或许不应该被界定为犯罪分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

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被告人在不明情况下触犯法律,法院裁决会综合考虑。若确实不知且非故意或疏忽而不知行为犯罪,可能不被定罪;但若应预见而未预见或预见却自信可规避致犯罪,仍要负刑责,量刑时会适当宽大。如非法交易濒危野生动物制品案中,被告人不知且无能力义务了解,或许不应被定罪。

二、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帮信罪怎么判

对于以下三项案件,若当事人在不明真相的前提下做出上述行为,均不能被认定成立相关罪名:

首先,当事人并不知情;

其次,但当事人已经明确意识到某些人正在使用信息网络从事某种非法活动,并且他们还为这些人的犯罪行为提供了诸如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以及通讯传输等方面的技术支持;

最后,或为其犯罪活动提供广告宣传、支付结算等各种形式的便利条件,那么这就构成所谓的“帮助信息网络犯罪”。

然而,如果当事人不了解这些情况,且没有参与其中,那将不会被认为是同等的犯罪行为,也就不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再者,若属单位犯下此类罪行,相关部门将会对其进行罚金的惩罚,而对于该单位中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及其他的直接责任人,将会依据上文所述的第一类情形依法处以相应的刑罚

须注意的是,以上所述两种行为,若同时触犯了其他法律规定的犯罪,应该按照处罚较为严重的条例来确定适当的犯罪罪名进行惩处。

《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

【利用计算机实施犯罪的提示性规定】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或者其他犯罪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定罪处罚。

三、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收了赃物怎么办

若在无意识之中接收了赃物,可能面临着各种不同的法律责任。倘若您确凿事前对事实毫不知情,且以合理价位和常规交易模式进行购入,同时也竭力履行了应有的审查职责,那么通常情况下您并不构成犯罪行为。然而,您仍需全力配合公安部门的调查工作,提供相关的交易记录以及目击者的证词等证据,以此来证实自身的无辜。若无法充分证明您的无知,则可能会面临一定程度的法律风险。例如,涉案物品可能会被依法追回,从而给您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因此,在日常商业活动中,务必审慎审查商品的来源,妥善保存相关交易凭证,以便尽可能地降低潜在的法律风险。

被告人在不明情况下触犯法律,法院裁决会综合考虑。若确实不知且非故意或疏忽而不知行为犯罪,可能不被定罪;但若应预见而未预见或预见却自信可规避致犯罪,仍要负刑责,量刑时会适当宽大。如非法交易濒危野生动物制品案中,被告人不知且无能力义务了解,或许不应被定罪。

看完还有疑惑?建议直接问律师
最快9秒应答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展开
本文4.2k字,预估阅读时间15分钟
浏览全文
文章总结
问题没解决? 125200人选择咨询律师
6169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犯罪了怎么判
一键咨询
  • 151****8685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4****5084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5****018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3****7623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1****5627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1****1614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1****1810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 161****8304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3****5124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1****8144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5****1070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1****8752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2****1575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6****8237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7****676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大家也在问

为你推荐
扬州134****4570用户2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沭阳180****3653用户2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镇江188****1313用户2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犯罪怎么判
在法律上,没有预见犯罪行为就属于过失犯罪,量刑则会根据个人情况和危害程度来决定。如果行为人应该预见却因为疏忽或者自信能够避免风险而导致了危害结果,那就构成了过失犯罪。例如交通肇事,司机因为疏忽或者自信违反规定而导致事故,造成了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就可能会被判定为过失犯罪。
10w+浏览
刑事辩护
累犯的量刑情况
[律师回复] 解答如下,
1.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综合考虑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认识能力、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等情况,予以从宽处罚。
2.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减少基准刑的50以下。
3.对于从犯,减少基准刑的20~50犯罪较轻的,减少基准刑的50以上或者免除处罚。
4.对于自首情节,综合考虑自首的动机、时间、方式、罪行轻重、如实供述罪行的程度以及悔罪表现等情况,可以减少基准刑的40以下犯罪较轻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40以上或者依法免除处罚。恶意利用自首规避法律制裁等不足以从宽处罚的除外。
5.对于立功情节,综合考虑立功的大小、次数、内容、来源、等情况,确定从宽的幅度。
6.对于坦白情节,可以减少10~50
7.对于当庭自愿认罪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10以下。
8.对于退赃、退赔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30以下其中抢劫等严重危犯罪的应从严掌握。
9.对于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并取得谅解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40以下积极赔偿但没有取得谅解的,减少基准刑的30以下没有赔偿,但取得谅解的,减少基准刑的20以下
最高人民法院《人民量刑指导意见(试行)》第十一条
为防止量刑失衡,应当确立各罪的量刑基准,即按刑法分则构成规定,对已确定适用一定幅度法定刑的个罪,在排除各种轻重情节的情况下,依其一般既遂状态的基本事实而应判定的刑罚。
最高人民法院《人民量刑指导意见(试行)》第十二条
非数额型一般典型犯罪,以法定刑中段略下为量刑基准。法定刑幅度为单一有期徒刑的,以该幅度的五分之二为量刑基准法定刑仅为两个刑种的,以两个刑种的结合点为量刑基准(不同刑种的结合点,合议庭或独任庭可根据案情选择适用)法定刑为多个刑种的,以中间刑种或中间刑种的结合点为量刑基准,但法定最高刑为有期徒刑三年的,量刑基准为有期徒刑一年法定最高刑为有期徒刑五年的,量刑基准为有期徒刑二年法定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基准刑为有期徒刑十一年。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获取专业解答,125200 人正在咨询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犯罪怎么判决
在某些情况下,即使人们在无意识的情况下犯罪,裁决也会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如果被告对自己的行为本质、后果一无所知,并且没有犯罪意图或过失,那么他们可能不会被判定为犯罪。然而,在复杂的诉讼中,如果被告未能预见或过于自信而导致犯罪,他们仍然可能被认定为犯罪,但在量刑时会适当考虑这些因素。
10w+浏览
刑事辩护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6169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犯罪会判刑吗
犯罪嫌疑人在被刑事拘留后有权找律师提供帮助,律师可以提供法律咨询和代理申诉等服务。不过律师的收费会根据案件的复杂程度、律师的经验和当地经济水平有所不同,一般在几百到几千元不等。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犯罪嫌疑人在接受侦查或强制措施时,有权委托律师,相关机关需要告知他们这一权利。
10w+浏览
刑事辩护
什么情况成立累犯
[律师回复] 成立累犯的情况
(一)一般累犯
1、主观条件:前罪和后罪都必须是故意犯罪。这是对应第65条第一款的但书的,也就是说,过失不存在累犯,累犯的主观方面排除过失。这反应的是立法上控制累犯的范围,重点就是在于惩治那些主观上处于故意而实施犯罪的行为。
2、刑度条件:前罪所判刑罚和后罪所判刑罚都是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有期徒刑以上”包括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逻辑上无期徒刑和死刑不存在执行完毕的情况,但是根据我国减刑和假释的制度,以及宪法中规定的赦免的制度,以上两个刑种有可能出现累犯的情况。应当指出,前罪刑罚是已经被实际判处并执行完毕的,是种已然刑罚,而后罪刑罚是尚未被实际判处的,只是种估计,如果后罪没有被实际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犯罪人不能构成累犯。
3、时间条件:后罪必须发生在前罪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五年以内。这里最主要的问题是起算的时间点,这里的执行完毕是指主刑执行完毕,对于被同时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是否执行完毕不影响累犯的构成;刑罚执行完毕,既包括有期徒刑实际执行完毕,也包括假释考验期满;被判处缓刑的犯人,在缓刑考验期内犯新罪的,不能构成累犯,而应当撤销缓刑,将旧罪与新罪一并处罚。缓刑期满后再犯罪的,也不能构成累犯,因为缓刑考验期满意味着刑罚不再执行而不是执行完毕。
(二)特别累犯
构成刑法规定的危害国家安全罪、恐怖活动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累犯,相对于一般累犯而言,被称为特别累犯。根据《刑法》第66条的规定,特别累犯,是指因危害国家安全罪、恐怖活动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受过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后,在任何时候再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犯罪分子。这里对成立累犯的时间条件没有任何限制,体现了对构成国家安全犯罪的累犯,更加从重处罚的精神:其条件为:
1、前罪和后罪必须都是危害国家安全罪、恐怖活动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如果前后罪都不是危害国家安全罪、恐怖活动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或者其中之一不涉及危害国家安全罪、恐怖活动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则不能构成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特别累犯。但这并不影响可成立一般累犯。
2、前罪被判处的刑罚和后罪应判处的刑罚的种类及其轻重不受限制。即使前后两罪或者其中之一罪被判处或者应判处管制、拘役或者单处某种附加刑的,也不影响其成立。
3、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任何时候再犯危害国家安全罪、恐怖活动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即构成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特别累犯,不受前后两罪相距时间长短的限制。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犯罪了怎么办
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会认真审查案件情况,做出公正合理的裁决。如果当事人没有故意或过失触犯法律,可能会从轻或减轻处罚,这被称为“过失犯罪”或“意外事件”。比如在交通肇事中,如果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无法预知事故的发生,可能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相反,如果应该预见危险但没有采取措施,或者过于自信,可能会被判定犯罪。
10w+浏览
刑事辩护
我弟弟今天刚打算出版自己的新书,就发现自己的新书的著作权被别人侵犯了,不侵犯著作权的情况是哪些
[律师回复] 我国《著作权法》第四十六条和第四十七条对于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分别做了规定。其中,第四十六条规定了下列侵犯著作权的行为:
  
(1)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
  
(2)未经合作作者许可,将与他人合作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己单独创作的作品发表。
  
(3)没有参加创作,为谋取个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
  
(4)歪曲、篡改他人作品。
  
(5)剽窃他人作品。
  
(6)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展览、摄制电影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使用作品,或者以改编、翻译、注释等方式使用作品,著作权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7)使用他人作品,应当支付报酬而未支付的。
  
(8)未经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计算机软件、录音录像制品的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出租其作品或者录音录像制品的,著作权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9)未经出版者许可,使用其出版的图书、期刊的版式设计的。
  
(10)未经表演者许可,从现场直播或者公开传送其现场表演,或者录制其表演的。
  (11)其他侵犯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的行为。
  《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了下列侵犯著作权的行为:
  
(1)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表演、放映、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作品的,著作权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2)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的。
  
(3)未经表演得许可,复制、发行录有其表演的录音录像制品,或者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表演的,著作权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4)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的,著作权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5)未经许可,播放或者复制广播、电视的,著作权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6)未经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权利人为其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采取的保护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技术措施的,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7)不侵犯著作权未经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故意删除或者改变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8)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的。
快速解决“知识产权”问题
当前6169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6169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包庇了罪犯犯法吗
刑法上包庇罪的认定,通常需要犯罪者明知且有包庇意图。要是对犯罪者的包庇情况并不知情,那就不能被视为犯罪行为。如果没有证据表明知道对方犯罪,也没有帮忙隐藏或作伪证,那就不构成包庇罪。所以,不了解情况而包庇犯罪者,不一定会被认定为包庇罪。
10w+浏览
刑事辩护
请问关于犯罪中止犯罪未遂两种情况的异同点是怎样的?两者如何区分?谢谢有关专家解答!
[律师回复] 犯罪中止犯罪未遂 犯罪的中止和未遂是两个概念,它们均属于故意犯罪的形态类型,极易混淆。如何区分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在刑法理论界似乎已成定局,而在司法实践中关于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溯及理论上的争议有悖于法治的基本精神。犯罪中止、犯罪未遂作为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并不具备刑法所规定的某一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因而如何正确区分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对行为进行正确地定性和量刑,在司法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犯罪中止——能达目的而不欲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情形。
  犯罪中止具有:中止的时间性、中止的自动性、中止的客观性和中止的有效性四个特征:
  
(1)中止的时间性;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即:犯罪中止既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也可以发生在犯罪实行阶段;犯罪还没有形成结局,既不是未遂,也不是既遂。犯罪既遂后自动恢复原状的,不成立犯罪中止,犯罪未遂后也不可能出现犯罪中止。
  
(2)中止的自动性;即行为人认识到客观上可能继续实施犯罪或者可能既遂,但自愿放弃原来的犯罪犯罪意图。
  
(3)中止的客观性;
  
(4)中止的有效性。犯罪中止,必须是没有发生作为既遂的犯罪结果,否则就不成立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的成立并不要求没有发生任何犯罪结果,而是没有发生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结果。
  我国《刑法》第24条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二、犯罪未遂——欲达目的而不能
  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情形。
  犯罪未遂的特征:
  
(1)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犯罪行为进入了实行阶段。
  
(2)犯罪未得逞。通常表现为没有发生犯罪结果,但并不是凡是发生了犯罪结果的都是犯罪已经得逞。
  
(3)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主要包括三种情况:抑止犯罪意志、抑止犯罪行为和抑止犯罪结果。
  我国《刑法》第23条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三、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异同
  
(一)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相同点
  
1、时空范围有重合之处
  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均可存在于着手实行行为之后犯罪既遂结果发生之前这一时空范围。根据我国刑法第23条关于犯罪未遂的规定,犯罪未遂只能发生在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以后。犯罪中止,虽然从我国刑法的规定来讲,既可以发生在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以后(实行阶段和实行后阶段),也可以发生在尚未着手实行犯罪以前(预备阶段),但实践中犯罪中止主要还是发生在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以后。那么,实行阶段和实行后阶段的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在时空范围上则完全重合。
  
2、犯行均未至既遂
  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客观上均是在故意犯罪的过程中停顿下来而未将犯罪进行到底,对于结果犯来说是均未造成法定的犯罪结果。即,无论是犯罪未遂还是犯罪中止,虽然都已经在自己主观犯意支配下(直接故意)开始着手犯罪实行行为,但最终还是在犯罪既遂之前基于某种原因中途停止,从而未实现着手实行行为时所追求的犯罪目的和意愿。
  
3、均须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均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须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虽然犯罪中止、犯罪未遂均未达到既遂状态或者没有造成法定的犯罪结果,但行为人在其犯罪行为停止下来之前,主观上有明确的犯罪故意,客观上也已经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并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了威胁或初步的损害,从而使其具备了承担刑事责任的主客观基础。
  
(二)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异同点
  
1、发生的时间不同。犯罪未遂发生在已经着手实施犯罪以后,犯罪预备阶段不存在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则要求必须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即在实施犯罪预备或者在着手实施犯罪以后,达到即遂以前放弃犯罪,均能构成犯罪中止。
  
2、未能完成犯罪的原因不同。在犯罪未遂中,犯罪未能得逞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的实际结果违背行为人的本意,即欲为而不能为。在犯罪中止中,行为人出于自己的意志而主动放弃当时可以继续实施和完成的犯罪,即能为而不为。这是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根本区别。
  
3、行为结果不同。犯罪未遂的结果是犯罪未逞,是指行为人没有完成某一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并不等于不发生任何损害结果。犯罪中止要求行为人必须彻底地放弃犯罪。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还要求行为人必须有效地防止他已经实施的犯罪行为之法定犯罪结果的发生。
  
4、刑事责任不同。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对中止犯的处罚轻于未遂犯,其目的是鼓励犯罪分子不要把犯罪行为进行下去,从而有效地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免遭犯罪的侵害。
犯罪的情况怎么认定?
[律师回复] 对于这个问题,解答如下, 刑法上所称的“明知”是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而司法实践中,认定被告人主观上是否“明知”会结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认知能力、供述、所涉食品的质量、价格及进销渠道等主、客观因素予以综合判断。 如果行为人对所销售的食品是否有毒有害持有放任态度,不关心其是否对公众造成危害,可以从主观上认定行为人具有概括的故意,应当认定为“明知”。如果行为人长期从事该食品销售的生意,并且熟悉市场行情,知道该食品需要具备的相关的食品安全检验检疫证书,而该食品明显没有相关的安全证书,可以说明行为人可能知道所售食品有毒有害。如果行为人销售的食品显著低于市场价格,并且无法合理解释低价销售的原因的,可以推定行为人明知有毒有害。 当然,在具体办案过程中,要如何评价行为人对其行为性质的认识,并不能仅仅依靠行为人的供述,也需要在考察行为人客观行为的基础上,依据一般社会人的认识标准,判断其对于自身行为所具有的社会意义的认识程度,从而判定其是否认识到自身的行为的违法性;而且这种法律禁止性的认识,也并不要求行为人对于法律规定有着具体明确的认识,而是一种观念上的盖然性认识,这种认识以未超过其依据日常生活经验所能获得的认知程度为限度; 行为人对其销售的食品是否安全不清楚,那就有可能存在有毒有害的情形,并且行为人对可能出现的导致危害他们生命健康的结果持有放任的态度,主观上存在概括的故意,那就可以认定行为人“明知”。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获取专业解答,125200 人正在咨询
律图 > 法律知识 > 刑事辩护 > 刑事处罚辩护 >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犯罪了怎么判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