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犯罪未遂的处罚根据是什么
犯罪未遂乃是指那些已然展开发动犯罪进程、却因犯罪分子自身意志之外的种种原因而未能得以实现的情形。
对于此类犯罪未遂的惩处依据主要源于两个方面:
首先,尽管犯罪并未达到最终目标——既遂状态,然而犯罪分子在此过程中已付诸实践的诸多犯罪行为均在产生着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其次,这一系列的犯罪行为充分暴露了犯罪分子主观上强烈的犯罪意图以及某些固有的犯罪倾向。
通过对犯罪未遂予以恰当的惩罚,无疑将有助于有效地防止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多犯罪行为,从而维护我们社会的公共秩序以及法律的至高无上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三条
【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犯罪未遂指已着手犯罪,因非个人意志原因未得逞。惩处依据:一,未遂行为已造成社会危害;二,暴露强烈犯罪意图与倾向。恰当惩罚未遂犯,能有效震慑潜在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权威。
二、犯罪未遂的分类有什么
根据犯罪未遂所涵盖的范畴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已经实行完毕的未遂行为、尚未完全执行的未遂行为,以及能够实施犯罪而未实际实施的未遂行为和因事实原因无法实施犯罪的未遂行为。
相较而言,已实施完毕的未遂行为与尚未完全履行的未遂行为相比,更接近于犯罪的完成状态,因此具有更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在案件的其他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对于已经实现犯罪目的的未遂行为的惩罚力度应大于那些尚未执行完毕的未遂行为。
同样道理,对于那些具备实施犯罪能力但未能成功实施的未遂行为的惩罚力度,通常也应该高于那些由于客观原因无法实施犯罪的未遂行为。
《刑法》第二十三条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六十一条
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
三、犯罪未遂的处罚根据是什么
针对犯罪未遂的惩治措施,其核心依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所涉及的社会危害性;其次,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主观恶性。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待这种情况,虽然犯罪未遂并未达成犯罪既遂的后果,但是行为人已经开始着手实施犯罪行动,仅仅只是因为外界因素(且非本人意志)而未能得以顺利推行。必须指出的是,尽管其所造成的社会危害程度相较于犯罪既遂要轻微,但是并不能因此而被忽略。实际上,我国刑法之所以对未遂犯作出明文规制,是出于预防犯罪的根本需求,通过对未遂行为进行惩处以达到遏制潜在犯罪滋生的目的。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还应当注意到行为人的主观蓄意以及对犯罪的充分准备程度。就量刑而言,对于犯罪未遂事例,可以参照对应的犯罪既遂事例,考虑给予被告人从轻或减轻处罚。这一处理方式充分展现了刑法中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即在惩罚罪犯的同时,也要根据犯罪行为当时的实施状态给出合理的量刑考虑。
犯罪未遂指已着手犯罪,因非个人意志原因未得逞。惩处依据:一,未遂行为已造成社会危害;二,暴露强烈犯罪意图与倾向。恰当惩罚未遂犯,能有效震慑潜在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权威。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