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罪的主观表现在哪

最新修订 | 2024-10-20
浏览10w+
包同贺律师
包同贺律师
执业认证 平台保障
咨询我
执业:5年高级合伙人
专家导读 交通肇事罪的犯罪主观方面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该犯罪的主观层面上,其表现形式为过失,具体可细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类型。此处所谓的过失,实际上是对行为人自身违反规定的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所持有的心理态度。
交通肇事罪的主观表现在哪

一、交通肇事罪的主观表现在哪

交通肇事罪的犯罪主观内容体现于何处

根据刑法规定,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这其中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以及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类型。所谓“过失”,即是指行为人对于自身所实施的违规行为有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所持有的心理态度。具体来说,行为人在违反相关规章制度时,可能属于明知故犯的情况,例如在饮酒之后仍然驾驶车辆、强行超越其他车辆、高速行驶等等。

然而,尽管行为人知道这些行为会带来风险,却由于疏忽大意未曾预见到自身的违法行为可能引发重大事故,并最终导致严重后果;或者即便已经预见到了相关后果,但是却轻信凭借自身能力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因此最终酿成大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交通肇事罪的既遂标准是怎样的?

交通肇事罪的既遂认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筹备阶段产生并持续的实际损害结果,若与最终导致的严重损害后果并非一脉相承,即不能视为既遂;

2、在事发过程中,如果因果关系链条出现断层或违背通常认知的现象,就无法构成交通肇事罪的既遂。

具体来说,所谓交通肇事罪,乃是指违反相关道路交通管理法规,违规驾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给他人带来重度伤害、致人死亡,或是致使公共及私人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必须承担相应刑事责任犯罪行为。《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三、交通肇事罪被公安抓了怎么判刑

交通肇事罪的判刑应根据诸多复杂因素进行衡量和评断。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包括事故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肇事者在事件中所承担的责任程度以及是否存在逃逸行为等情节。通常情况下,倘若肇事行为导致他人重伤乃至死亡,或者对公共或私人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害,那么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然而,如果肇事者在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涉及到其他特别恶劣的情节,则将会面临三年以上,甚至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更为严重的是,如果肇事者因为逃逸而导致他人死亡,那么其将被判处七年以上的有期徒刑。然而,在实际量刑过程中,法院还会考虑诸如肇事者是否积极赔偿受害人家属、是否获得了受害人家属的谅解、是否有自首情节等等多种因素。若肇事者能够主动承认罪行,表示愿意接受刑事制裁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展开调查和处理工作,那么他在量刑方面可能会得到适当减轻。

交通肇事罪主观上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尽管行为人知道这些行为会带来风险,却由于疏忽大意未曾预见到自身的违法行为可能引发重大事故,并最终导致严重后果;或者即便已经预见到了相关后果,但是却轻信凭借自身能力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因此最终酿成大错。

立即免费测试 仅需1分钟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展开
本文3.7k字,预估阅读时间13分钟
浏览全文
文章速读
问题没解决? 125200人选择咨询律师
6084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交通肇事罪的主观表现在哪
一键咨询
  • 158****808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6****4201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8****6228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8****8112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4****6644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1****0841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6****1280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 170****3178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5****4541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2****1851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0****8363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0****5514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8****7818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7****1012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1****124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大家也在问

为你推荐
无锡180****7400用户2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淮安156****1777用户3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扬州156****3853用户4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交通肇事罪主观表现为哪些
交通肇事罪主观上表现为过失,即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地未能预见或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行为人应预见其行为可能导致事故,因疏忽而未预见,或虽预见但轻信能避免,导致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这种过失是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关键要素。
10w+浏览
交通事故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获取专业解答,125200 人正在咨询
交通肇事罪主观方面表现有哪些
交通肇事罪的主观心态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因疏忽或过度自信未能预见或已预见但侥幸心理导致交通事故。根据中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严重违反交通规则造成重大事故的行为人将面临交通肇事罪指控。若事后逃逸或有其他恶劣情节,处罚将更重。
10w+浏览
交通事故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6084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哪些
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中的主观方面交通肇事罪在主观层面上表现为过失犯罪,这种过失包含了行为人因为疏忽大意而导致的过错以及因过于自信所引发的失误两种情况。尽管行为人对于违反规章制度可能抱有故意或者明确知晓的心态,然而针对自身违规行为产生的严重结果,他们内心所感受到的则是过失的态度。
10w+浏览
交通事故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强迫劳动罪在主观上表现为什么
当前的社会中,在就业、出行、购物等各种情形时,都是可能会遇到一些法律权益被他人侵害等一系列的法律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多学习了解一些法律知识,这样在面对这些法律问题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法律的方式来维权了。在本文内容中我们对强迫劳动罪在主观上表现为什么进行了解答,希望能解答您的问题。
10w+浏览
刑事辩护
朋友公司有个领导经常提前早退,对工作很不上心,所以朋友想知道玩忽职守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什么
[律师回复] 你好,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工作纪律、规章制度,擅离职守,不尽职责义务,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义务,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1、必须有违反国家工作纪律和规章制度,玩忽职守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所谓玩忽职守的作为,是指国家工作人员不正确履行职责义务的行为。有的工作马马虎虎,草率从事,敷衍塞责,违令抗命,极不负责任。有的阳奉阴违,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胡作非为等。所谓玩忽职守的不作为,是指国家工作人员不尽职责义务的行为。即对于自己应当履行的,而且也有条件履行的职责,不尽自己应尽的职责义务。有的擅离职守,撒手不管;有的虽然未离职守,但却不尽职责,该管不管,该作不作,听之任之等。
由于各个机关、单位都有自己的活动原则、组织纪律和规章制度,以及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利、义务,这些都是必须遵守的工作纪律和规章制度。有关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只有违反了这些工作纪律和规章制度,才能成为玩忽职守的行为。因此,玩忽职守的行为方式多样,涉及面广,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规定。例如:在粮食保护、防火护林、商品检验、食品卫生、文物保护、防止伤亡事故及金融管理等方面,对玩忽职守行为以及依法应予追究的情况,本节和有关单行法规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因此在处理某个具体玩忽职守案件时,必须严格按照本节和有关法律规定,对照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这是认定构成各个方面玩忽职守罪的具体依据。
2、必须具有因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结果。所谓重大损失,是指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重大物质性损失和非物质性损失。物质性损失一般是指人身伤亡和公私财物的重大损失,是确认玩忽职守犯罪行为的重要依据;非物质性损失是指严重损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和声誉等。认定是否重大损失,应根据司法实践和有关规定,对所造成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损失的实际情况,并按直接责任人员的职权范围全面分析,以确定应承担责任的大小。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6084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强迫劳动罪在主观上表现为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无论我们是在购物、出行、学习还是工作中,都是离不开法律知识的,我们应该要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您的生活正面临着与强迫劳动罪在主观上表现为什么相关的问题而无法解决的话,那么可以从本文内容中来寻找答案。
10w+浏览
刑事辩护
朋友开车出了车祸当时比较害怕就开车逃逸了 想问一下如果定罪的话交通肇事的主观认定是怎么认定的
[律师回复] 倘若没有违法行为或者虽有违法行为但没有因果关系,如事故发生纯属被害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乱穿马路笔造成,或由自然因素,如山崩、地裂、风暴、洪水等造成,则就不应以本罪论处。当然,事故发生并不排除可能存在多种原因或有其他介入因素,这里就更应该认真分析原因及其介入行为对交通事故发生的作用。只有查清确实与行为人的违规行为具有因果关系,则才可能以本罪论处,否则,就不应以该罪治罪而追究刑事责任。例如,行为人高速超车后突然发现前方几十米处有人穿越马路,便打方向盘试图避开行人,但出于车速过快,致使车冲入人行道而将他人压成重伤。此时,行人穿越马路作为介入因素仅是发生本案的条件,肇事的真正原因则是违章超速行车,因此应当认定行为与结果具有因果关系从而可以构成本罪。
2 交通肇事罪与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的界限。
交通肇事罪与过失破坏交通工具罪、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在主观方面都出于过失;在客观方面,都造成了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危害了公共安全。但它们是不同性质的犯罪,应严格划清它们之间的界限。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
(1)前者的主体主要是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虽然非交通运输人员也可构成该罪主体,但他们也必须是在操纵交通工具、交通设备,与交通运输人员不同的,仅是他们不具有交通运输人员身份;后者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2)前者发生在交通运输活动过程中,严重后果是由于在交通运输活动过程中违反规章制度引起的;后者的发生与交通运输活动无关,严重后果是由于行为人在交通运输活动以外的日常生产、生活中马虎草率、粗枝大叶,不细心谨慎引起的。
3 交通肇事罪与利用交通工具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的界限。
两者都会出现致人重伤、死亡的危害后果,但交通肇事罪中行为人对于致人重伤、死亡的危害结果的发生,表现为过失的心理态度;而利用交通工具故意杀人或者故意伤害,则表现为故意的心理态度,这是区分两者的关键所在。
4 交通肇事罪与以驾车撞人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两者都是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都可能发生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但两者存在明显区别:一是主观方面不同。交通肇事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以驾车撞人的危害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主观上表现为故意。二是客观方面的要求不同。交通肇事罪在客观方面要求行为人的违章行为必须造成法定的严重后果才构成为犯罪。
5 交通肇事罪与重大飞行事故罪、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的界限。
交通肇事罪与重大飞行事故罪、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的不之处在于,一是侵犯交通运输安全的侧重点不同。交通肇事罪侵犯的主要是公路、水上交通运输的安全,重大飞行事故侵犯的是航空交通运输的安全,铁路运营事故罪侵犯的是铁路交通运输全。二是在客观方面造成的严重后果的内容略有不同。三是犯罪主体不同。交通肇事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包括交通运输人员和非交通运输人员;重大飞行事故的犯罪主体只能是航空人员,包括空勤人员与地面人员;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的犯罪主体必须是铁路职工。
你好律师,我想了解一下危险物品肇事罪主观条件,我朋友被对方逮捕了,说他现在属于犯罪来着
[律师回复]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危险物品的过程中,违反危险物品管理规定,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1、行为人必须有违反危险物品管理规定的行为。由于危险物品本身所固有的高度危险性,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一旦使用、管理不当,就可能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为了保障安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上述危险物品,国家有关部门陆续颁发了一系列有关危险物品的管理规定,如《民用爆炸品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置保护条例》、《核材料管理条例》、《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危险货物运输规则》、《关于搬运危险物品的几项办法》和《关于加强烟花爆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紧急通知》《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等。上述危险物品管理规定,就危险物品的范围、种类以及其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的具体管理办法等都有着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在确定行为人是否具有违反危险物品管理规定的行为这一客观特征时,必须严格依照有关危险物品的管理规定,才能作出正确的认定。违反危险物品管理规定,就有可能构成本罪,这是构成本罪的前提条件。如果行为人没有违反危险物品管理规定,即使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也不构成本罪。
2、违反危险物品管理规定的行为必须是发生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上述危险物品的过程中。生产危险物品,是指从事危险物品的生产,如制造雷管、炸药等;储存危险物品,是指从事危险物品的保管放置工作;运输危险物品,是指从事把危险物品由甲地运往乙地的运输搬送工作;使用危险物品,是指将危险物品用于实际的生产与生活中,如使用敌敌畏杀虫等。虽然违反危险物品管理规定在不同过程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有以下具体情形,在生产方面,表现为不按规定要求设置相应的通风、防火、防爆、防毒、监测、报警、防潮、避雷、防静电、隔离操作等安全设施,如厂房、生产设备不符合防火、防爆规定而擅自生产爆炸易燃物品;在储存方面,表现为不按规定设人管理,不设置相应的防爆、泄压、防火、防雷、灭火、防晒、调温、消除静电、防护围堤等安全设施,如不依性能分类等安全规定存放货物;在运输方面,表现为违反有关规定,将客货混装不按规定分运、分卸、不限速行驶,货物的容器和包装不符合安全规定,不按规定选送押运员或押运员擅离职守;在使用方面,表现为不按规定的剂量、范围、方法使用或者不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等。行为人只有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危险物品的过程中违反危险物品的管理规定,才能构成本罪。如果行为人在其他场合发生与危险物品有关的重大事故,则不构成本罪。
3、必须因违反危险物品管理规定,而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这是构成本罪的结果条件。如果行为人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危险物品过程中,违反危险物品管理规定,未造成任何后果,或者造成的后果不严重的,则不构成本罪。如果符合其他犯罪构成要件的,如非法携带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则以其他犯罪论处。所谓重大事故或严重后果,是指造成人员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
4、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必须是由违反危险物品管理规定的行为所引起的,即两者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这是确定行为人应否承担刑事责任的客观根据。如果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不是由于行为人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危险物品过程中,违反危险物品管理规定造成的,则不构成本罪。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对违反危险品管理规定的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具有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的主观心理。至于行为人对违反危险物品管理规定的本身则既可能出于过失,也可能出于故意。
有谁知道受贿罪的主观表现是什么吗,最近在学习法律这方面的知识,求各位高手来帮忙解答下。
[律师回复] 受贿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具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向他人索取财物,或者收受他人财物并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1)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职权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作出一定行为的资格,是权力的特殊表现形式。具体是指利用本人职务范围内的权力,也即利用本人在职务上直接处理某项事务的权利。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取利益而收受他人财物,是典型的受贿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大量受贿罪是利用职权的便利条件构成的。例如,负责掌管物资调拨、分配、销售、采购的人,利用其调拨权、分配权、销售采购权,满足行贿人的愿望,而收受财物。
(2)利用与职务有关的便利条件。利用与职务有关的便利,即不是直接利用职权,而是利用本人的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而本人从中向请托人索取或存非法收受财物的行为。实践中,利用第三者职务上的便利,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亲属关系,二是私人关系,三是职务关系。至于前两种情况,利用的主要是血缘与感情的关系,与本人职务无关。对于单纯利用亲友关系,为请托人办事,从中收受财物的,不应以受贿论处。在第三种情况下,则与本人职务有一定关联。受贿人利用第三者的职务之便受贿,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其
一,利用第三者的职务之便,必须以自己的职务为基础或者利用了与本人职务活动有紧密联系的身份便利。其
二,是受贿人从中周旋使他人获得利益。根据司法实践,利用与职务有关的便利条件,一般发生在职务上存在制约或者相互影响关系的场合。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获取专业解答,125200 人正在咨询
律图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交通肇事 > 交通肇事罪的主观表现在哪
仅需1分钟,快速了解自身风险
立即试试 限时免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