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假工资的相关法律规定

最新修订 | 2024-06-07
浏览10w+
孟理昕律师
孟理昕律师
执业认证 平台保障
咨询我
评分5.0分服务:128人
专家导读 产假期间企业无需向职工支付工资,而是由公司凭女职工的生育凭证,到生育保险基金处为其申请生育津贴,以生育津贴作为女职工产假期间的工资。若企业为职工缴纳的生育保险费基数低于女职工上年度平均工资收入,那么将导致女职工领取的生育津贴低于其正常出勤期间的工资,企业需要予以差额补足。
产假工资的相关法律规定

休产假是法律赋予的每一个妇女的权利,即妇女在生产前后的一段时间所享有的法定假期,同时依法享有工作单位工资报酬。今天,律图小编为您讲解关于产假工资的具体规定,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新劳动法产假是多久

国家法律规定(《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八条:女职工常规产假为90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至于晚婚晚育的增加产假情况,新劳动合同法没有具体规定。具体实施情况各地不一,一般是0——30天不等(注:有些地方没有晚婚晚育产假),建议参照当地计划生育条例。另外除法定产假外,用人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对产假时间另行规定,但不能违反劳动法的规定。

二、劳动法有没有规定要怀孕几个月才能请产假

预产期前15天开始休产假,预产期前一月就可以申请休假,休产假不能提前或推后。若孕妇提前生产,可将产前不足的天数和产后假合并使用;若孕妇推迟生产,可将超出的天数按病假处理。产假是可以提前请的,不过只有4个月,要是提前请了那就要提早上班。

三、人工流产的假期是多少天

新劳动合同法没有作出相关规定,以下是《劳动法》的内容:

《劳动法》 人工流产法定假期是14天

《关于女职工生育待遇若干问题的通知》

1.女职工怀孕不满四个月流产时,应当根据医务部门的意见,给予十五天至三十天的产假;怀孕满四个月以上流产时,给予四十二天产假。产

假期间,工资照发。

2.女职工怀孕,在本单位的医疗机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检查和分娩时,其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和药费由所在单位负担,费用由

原医疗经费渠道开支。

3.女职工产假期满,因身体原因仍不能工作的,经过医务部门证明后,其超过产假期间的待遇,按照职工患病的有关规定处理。

如果您身边有需要休产假的亲人或朋友,懂得相关法律规定的你记得要把这些规定告诉给他们,这是法律对妇女权利的保护。更多法律法规,您还可以登陆律图网站进行查询,我们有专业的律师团队为您进行解答。

看完还有疑惑?建议直接问律师
最快9秒应答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展开
本文2.8k字,预估阅读时间10分钟
浏览全文
问题没解决? 125200人选择咨询律师
3851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产假工资的相关法律规定
一键咨询
  • 常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2****4424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8****442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8****8184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8****261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6****5717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6****855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4****7574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 177****4235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4****7301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7****6834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6****6830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8****2445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6****5375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6****2773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3****601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大家也在问

为你推荐
吐鲁番156****6569用户3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哈密188****9510用户4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伊犁156****9856用户2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丧假相关规定
通常丧假期限、薪资待遇、适用范围、证明文件和弹性安排是相关规定的重点内容。员工应仔细查阅公司制度、劳动合同或咨询人力资源部门以了解具体丧假政策和权益。丧假通常适用于员工直系亲属的去世,如父母、配偶、子女等,而对于其他亲属的去世可能会有不同的假期安排。建议员工在享受丧假前,了解自己所在公司或地区的丧假政策,以便合理安排假期并充分了解自己的权益。若是对丧假相关规定有疑问的,参考下文。
10w+浏览
劳动纠纷
产假和病假的工资是否相同
[律师回复] 您好,针对您的问题解答如下, 法律意见】劳动法关于孕妇休长期病假的规定:
产假的计算一般来说,实际产假天数法定基本产假天数特殊原因增加天数。
法定基本产假天数
【法律依据】
《劳动法》第62条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90天的产假。
1、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治疗期间,在规定的医疗期间内由企业按有关规定支付其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可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但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
2、请长病假的职工在医疗期满后,能从事原工作的,可以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医疗期满后仍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由劳动鉴定委员会参照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进行劳动能力鉴定.被鉴定为一至四级的,应当退出劳动岗位,解除劳动关系,办理因病或非因工负伤退休退职手续,享受相应的退休退职待遇被鉴定为五至十级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和医疗补助费.
3、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按其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同时还应发给不低于六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患重病和绝症的还应增加医疗补助费,患重病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百分之五十,患绝症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百分之百.
4、除劳动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情形外,劳动者在医疗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内,劳动,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时,用人单位不得终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期限应自动延续至医疗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期满为止.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获取专业解答,125200 人正在咨询
关于年假的相关法律规定是什么
按照我国《劳动法》中的相关规定,劳动者已经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可以享受年假5天。劳动者已经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可以享受年假10天。劳动者已经满20年,可以享受年假15天。
10w+浏览
劳动纠纷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3851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关于拖欠工资的相关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拖欠工资的相关法律规定有:1、老板应该以发人民币的形式按照合同的条约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应该扣除劳动者的工资,更不应该无故拖欠发工资的时间。应按照合同来定期发放工资。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相关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该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等。
10w+浏览
劳动纠纷
有个朋友因事想问一下婚假 产假 丧假都有哪些相关规定,望专业人士能够帮忙解答这个问题,谢谢大家
[律师回复] 2017年婚假产假规定:
1、婚假,《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有按国家规定享受婚假的权利。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结婚的,可享受3天婚假。晚婚的公民,可以在国家规定的婚假基础上增加晚婚假。
  男年满25周岁初次结婚,女年满23周岁初次结婚为晚婚。至于晚婚假的天数,在各地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中有具体规定,但是各地的规定并不一致。大部分省市是延长或增加婚假天数,也有的直接规定了符合晚婚的婚假天数。
  
2、产假,按《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3、丧假,
一、职工本人结婚或职工的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和子女)死亡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由本单位行政领导批准,酌情给予一至三天的婚丧假。
以上是婚假 产假 丧假都有哪些相关规定这个问题的解答。
二、职工结婚时双方不在一地工作的,职工在外地的直系亲属死亡时需要职工本人去外地料理丧事的,都可以根据路程远近,另给予路程假。
三、在批准的婚丧假和路程假期间,职工的工资照发,途中的车船费等,全部由职工自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2017直系亲属丧假几天。”根据以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带薪休丧假的权利。因此,公司应当依照国家法律规定给予员工带薪休丧假。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假释的相关规定
我国法律对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是有很多相关规定的,我们可以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如果您生活中遇到了法律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本篇文章的内容来了解一些和假释的相关规定相关的法律规定。
10w+浏览
刑事辩护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3851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集资诈骗罪相关法律规定
犯集资诈骗罪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情节严重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5万元以上50 万元以下罚金;犯集资诈骗罪,情节特别严重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并处5万元以上50万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
10w+浏览
刑事辩护
朋友最近流产了,所以我想咨询一下流产假年假规定以及相关的手续,希望懂得这方面的朋友可以帮忙解答一下,谢谢大家。
[律师回复]
一、女员工人工流产假是怎样规定的
从《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可知,流产是有产假的,不过流产产假几天则根据怀孕时间长短而定: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产假15天;怀孕满4个月流产,产假42天。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七条规定原文:
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对女职工流产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仅原则规定“给予一定时间的产假”。为保障流产女职工的权益,这次明确了流产产假。
二、女职工享受生育津贴的数额如何计算
流产产假工资是职场女性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产假工资怎么算也关乎孕妇的切身利益。女职工生育津贴为本人上年度月平均缴费工资除以30天乘以产假天数。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八条规定原文:
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
女职工生育或者流产的医疗费用,按照生育保险规定的项目和标准,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支付。
产假天数按下列标准确定:
(一)女职工正常生育的产假为98天,其中产前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15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15天;晚育的增加60天。属计划内生育二胎的,产假不享受晚育待遇。
(二)女职工妊娠不满2个月流产的,产假为15天;妊娠2个月以上不满3个月流产的,产假为20天;妊娠3个月以上不满4个月流产的,产假为30天;妊娠4个月以上流产、引产的,产假为42天。
司法实践中,女职工混淆流产后的产假期间和正常生育的产假期间的情况时有发生;而用人单位认为只有正常生育才能享受产假待遇的误区也经常出现。在此提醒广大女职工,要准确理解和运用法律规定,依法维权,同时也不要过度维权。
公司有人最近生了孩子,想要申请哺乳假,但是因为自己不是母乳喂养,不知道能不能申请下来,想请问律师,哺乳假必须得是母乳喂养才能请的吗,奶粉喂有哺乳假吗,相关的假期是多少?
[律师回复]
一、必须享受的假
  产假:90天+30天(晚育)+15天(难产)+15天(多胞胎每多生一个婴儿)
  产前检查:女职工妊娠期间在医疗保健机构约定的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包括妊娠十二周内的初查),应算作劳动时间。(有些企业将怀孕女职工在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的时间计为病假、缺勤等,侵害女职工的合法权益)
  产前假:怀孕七个月以上,每天工间休息一小时,不得安排夜班劳动。
  授乳时间:婴儿一周岁内每天两次授乳时间,每次30分钟,也可合并使用。
  
二、如工作许可,单位同意,可以请的假
  产前假:怀孕7个月以上,如工作许可,经本人申请,单位批准,可请产前假两个半月。
  哺乳假:女职工生育后,若有困难且工作许可,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单位批准,可请哺乳假六个半月。
  保胎假:医生开证明,按病假待遇。
  产前假和哺乳假有最新规定!!对于申请调岗、产前假、哺乳假,有些情况单位必须批准。
  根据2007年4月26日最新修订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第二十三条:
  “妇女在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受特殊保护,并依照国家和本市规定享受相应的假期和待遇。
  女职工在孕期或者哺乳期间不适应原工作岗位的,经本人申请,用人单位应当为其安排适当的工作岗位,或者提供相应的工作条件,但不得降低其原工资性收入。女职工按有关规定享受的产前假、哺乳假期间的工资不得低于其原工资性收入的百分之八十;调整工资时,产前假、产假、哺乳假视作正常出勤。
  用人单位对高龄产妇或者经二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证明有习惯性流产史、严重的妊娠综合症、妊娠合并症等可能影响正常生育,本人提出申请的,应当批准其产前假。
  用人单位对经二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证明患有产后严重影响女性和儿童身体健康疾病,本人提出申请的,应当批准其哺乳假。”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获取专业解答,125200 人正在咨询
律图 > 法律知识 > 节假福利 > 产假 > 产假工资的相关法律规定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