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拾得遗失物规定是什么?

最新修订 | 2024-06-10
浏览10w+
刘斌律师
刘斌律师
执业认证 平台保障
咨询我
评分5.0分服务:183人
专家导读 《物权法》第一百零九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原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物权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前,有关部门在遗失物被领取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我国拾得遗失物规定是什么?

人们在公共场所进行活动时,由于自己的粗心或者其他因素导致自己的所有物遗失。这种遗失物在公共场所,容易被他人拾得。国家法律上对于这种在公共场所拾得他人遗失物的行为称作无因管理。不过很多国民对无因管理这方面的知识还不是很了解。那么,我国拾得遗失物规定是什么?

一、我国拾得遗失物规定是什么?

物权法》拾得遗失物制度的缺陷

1、关于拾得人法定报酬请求权的问题

我国《物权法》遗失物制度虽然对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有了“有限突破”,规定了意定报酬请求权,但仍然未规定法定报酬请求权,即直接依据法律规定获取报酬请求的权利。笔者认为,这是我国《物权法》拾得遗失物制度的一个重大缺陷,《物权法》应尽快将拾得人法定报酬请求权纳入其中。理由如下:

(1)有助于维护法律权利义务一致性原则

在任何一个民事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都是一致的,权利的内容要通过相应的义务表现,而义务的内容则由相应的权利限定。依照《民法通则》和《物权法》的规定,遗失物的拾得人负有通知、报告、保管、返还的义务,却只享有费用求偿权,而没有法定报酬请求权。也就是说,当拾得人为了返还失物而牺牲时间、精力甚至金钱之后,只能得到与其损失等值的费用补偿,是否能得到酬谢完全取决于失主的道德觉悟,即使可以通过失主的悬赏广告获得与标的额一致的物质酬谢,也还要承担失主反悔的风险。再来看遗失物的权利人的权利与义务,权利人由于自己的疏忽大意遗失物品后,却可以根据自己对遗失物的所有权要求拾得人无偿返还失物,顶多补偿拾得人一些必要费用。这显然是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是违背社会公平的。法定报酬请求权的提出,维护了法律权利义务一致性原则,使得遗失物的返还有法可依,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法治化进程。

(2)从法律与道德的内在关系来看

反对拾得人享有法定报酬请求权的主要理由在于赋予拾得人报酬请求权不符合拾金不昧的传统美德。的确,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恰恰因为这是一种高尚的、理想的美德,实际上只能为少数人所践行。而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其对象是全体社会公众。若把少数人实践的美德上升为法律规定而为全体社会公众所遵循,则是对现代社会中的人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其结果必然是使法律规定形同虚设、不被信仰。[④]因此,许多为道德所倡导的事物,并不一定能全部纳入法律调整领域,这就是法律的特有属性,也是法律同道德之间既相互适应、又相互保持距离的内在辨证关系。因而赋予拾得人以报酬请求权,更符合当今社会的实际道德水平。况且,权利人可以放弃自己的权利,法律并不禁止拾得人自愿无偿返还遗失物。从这个意义上讲,规定法定报酬请求权并不与“拾金不昧”的传统美德相冲突。

(3)符合物尽其用、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上有一个重要概念———最大化,最大化被看作是每个经济行为体的追求目标。民法为市民法的性质的一个方面,即民法的大部分规范都贯彻了“经济人”假说,把民事主体设想为合理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人。无庸赘言,拾得人也将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无偿归还遗失物的情况下,拾得人选择不归还的结果是最有利的;而在有偿归还的情况下,拾得人就有可能选择归还。因而明文规定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更有利于遗失物的归还,从而使遗失物尽快脱离权利归属不明确的不稳定状态,以物尽其用。另一方面,就遗失人而言,给予拾得人报酬尽管会使其财产遭受损失,但相对于全部失去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个人所有的动产已不再限于一般的个人生活用品,随身携带的物品价值高昂并不希奇,因此以给予拾得人一定的报酬为代价获得遗失物品,仍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

(4)有助于公平调整涉外法律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与外国公民之间相互往来的日益频繁。在这些往来中,难免发生拾遗和遗失的情况,由于住所地和发生地的法律不同。调整这类关系所产生的法律后果也就截然不同,这往往产生对我国公民不利和不公平的现象。如我国公民在国内拾得外国人遗失物应无偿归还,而在国外遗失了物品则需付酬取得,对同一主体来讲,这是不公平的。经过定量分析,我们就会得知,拾得人的机遇是同发生地国籍人的数量成正比的。本国人到外国去,与当地人的比例悬殊,拾得人的机会是极少极少的。显而易见,外国人来我国后的遗失风险减少,我国人去外国后的失物风险增大。二者形成强烈的反差,构成了对我国公民的不平等,降低了我国公民在国际交往中的身份和地位。设立获酬制度,则可通过调整涉外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消除这种差别。

国家的物权法专门对我国的遗失物制度进行了规定,不过在有些方面我国拾得遗失物规定还是不够完善。这种规定不够完善的原因是由于我们国家复杂的国情,以及这种行为的定性非常困难,取证麻烦,所以在司法运用的时候不能够很好的把握利益的相对匹配。使得某些人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失。

立即免费测试 仅需1分钟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展开
本文3.6k字,预估阅读时间12分钟
浏览全文
文章速读
问题没解决? 125200人选择咨询律师
6189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我国拾得遗失物规定是什么?
一键咨询
  • 淮安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0****0244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3****0047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5****7746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3****5770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1****6885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1****0778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 174****4823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4****0106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7****0148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4****8204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2****412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6****858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6****7553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7****2247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8****720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为你推荐
沭阳152****8413用户1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扬州134****3944用户4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南京152****7158用户3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拾得遗失物具有遗失物所有权吗
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必须无偿归还失主,而不能据为已有,但拾得人因此而支出的合理费用(如保管费、喂养费等)失主应予偿还。遗失物指非基于遗失人的意志而暂时丧失占有的物,遗失物只能是动产,遗失物的拾得属于事实行为,不以拾得人有行为能力为必要。
10w+浏览
损害赔偿
拾得遗失物是不当得利吗?
不当得利,指无法律上的原因,使他人受损而自己获益的事实,要求他人致损和自己获益是有因果关系的。拾得遗失物,根据物权法的规定,拾得人并没有取得所有权,只是拥有必要的费用请求权,并且负有的保管义务和报告义务。因拾得遗失物,不符合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所以说拾得遗失物不是不当得利。
10w+浏览
损害赔偿
拾得遗失物是否不当得利?
拾得遗失物本身不属于侵权,也不属于不当得利。不当得利:没有合法根据,或事后丧失了合法根据而被确认为是因致他人遭受损失而获得的利益。如售货时多收货款, 拾得遗失物据为己有等。
10w+浏览
损害赔偿
在我国拾得遗失物应当怎么处理
成立清算组,并办理备案;通知、公告债权人;债权申报和登记;清理公司财产,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制定清算方案,报股东会或法院确认;执行清算方案,分配财产;编制清算报告,并报告确认。
10w+浏览
损害赔偿
拾得遗失物的定义是什么,拾得遗失物法律效果是怎样的
我国《物权法》在《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的基础上,对拾得遗失物的规则稍作改进,于第109~113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有关部门。有关部门收到遗失物,知道权利人,应当及时通知其领取;不知道的,应当及时发布招领公告。
10w+浏览
损害赔偿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获取专业解答,125200 人正在咨询
拾得物行为拾得人怎么去处理遗失物?
遗失物指非基于遗失人的意志而暂时丧失占有的物,遗失物只能是动产,遗失物的拾得属于事实行为,不以拾得人有行为能力为必要。拾得遗失物漂流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自拾得遗失物/漂流物之日起二十日内通知所有权人等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
10浏览
拾得物行为拾得人怎么去处理遗失物?
遗失物指非基于遗失人的意志而暂时丧失占有的物,遗失物只能是动产,遗失物的拾得属于事实行为,不以拾得人有行为能力为必要。拾得遗失物漂流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自拾得遗失物/漂流物之日起二十日内通知所有权人等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
40浏览
拾得遗失物是否不当得利
因拾得遗失物,不符合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所以说拾得遗失物不是不当得利。拾得遗失物,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拾得人并没有取得所有权,只是拥有必要的费用请求权,并且负有的保管义务和报告义务。拾得人的拾得行为也不是致他人受损的原因,没有因果关系。
15浏览
拾得遗失物是不当得利吗
一般来说,捡到遗失物品并不构成不当得利。不当得利指的是没有合法依据,使他人受到损失而自己获得了利益。这通常涉及四个要素:一方获利、另一方受损、获利与受损之间有直接因果关系,且获利行为缺乏正当性。但在捡到遗失物品的情况下,这些要素往往并不齐全,因此不属于不当得利。
35浏览
拾得遗失物是不当得利吗
拾获遗失物并不总是构成不当得利。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依据,使他人受损而自己获利的行为。它需满足四个条件:一方受益、另一方受损、因果关系及无合法依据。而拾得遗失物,若及时归还,则无损害他人利益,不符合不当得利的定义。因此,拾获遗失物本身并不等同于不当得利。
19浏览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6189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律图 > 法律知识 > 损害赔偿 > 财产侵权 > 我国拾得遗失物规定是什么?
仅需1分钟,快速了解自身风险
立即试试 限时免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