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关系是社会生活当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只不过,有些时候,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民事纠纷。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民事纠纷。一般来说,如果双方当事人在民事纠纷中协商不好的话通常会提起诉讼,通过法院来解决。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民事诉讼法律关系规定是啥?
一、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民事诉讼法律关系规定是啥?
1、民事诉讼主体,是指参与民事诉讼活动的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诉讼主体是人民法院、原告、被告和第三人。
2、在民事诉讼活动中,涉及的诉讼主体包括三个方面:
①是主持审判活动的审判机关,审判机关主导民事审判活动,是当然的主体;
②是诉讼当事人,即参与诉讼活动的民事纠纷的双方,包括诉讼代理人;
③是诉讼参与人,包括证人、鉴定人、勘验人等。民事诉讼主体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才能保证民事诉讼活动合法有效地进行。
3、我们通常所提到的民事诉讼主体,是指第二类的诉讼当事人,即原告、被告、第三人以及上诉案件中上诉人、被上诉人。合格的当事人直接关系到诉讼的结果。我们在法庭上有时会遇到被告反驳原告称“你不能告我”,或者“你没有实体权利,你不能当原告”,法院要对当事人主体资格进行审查并作出判断,这就是当事人诉讼资格是否适格的问题,即案件的原告、被告、第三人是否是本案正当当事人。
二、对于诉讼主体的认定条件
诉讼法上的当事人是否成立,除了审查其诉讼行为能力外没有更多审理项目,因为有些问题可以在案件的实体审理中解决,但实体法上当事人的审查认定却涉及许多的法律关系,因此在审判实践中审查认定起来就比较困难,然而,实体法上当事人的认定又决定着案件处理的公正性、公平性。因此,我认为在审判实践中审查认定实体法上的当事人。
应注意掌握三个条件:
(1)双方当事人是否存在侵害与被侵害的利益争议事实:因为只有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争议,而提起诉讼的人及其相对方,才是直接的利害关系人。如果自己的利益没有受到侵害,也没有因为自己的利益而与相对人发生争议,那么双方当事人就不是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
(2)双方当事人是否存在保护权利的争议事实: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无论是保护自己的权利还是保护他人的权利,只要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引起民事诉讼程序发生、变更或消灭的,都是民事诉讼的当事人。
(3)争议的双方当事人是否存在民事法律关系:法律关系也是形成民事诉讼关系的条件之一。如果当事人虽然没有以上两种争议的直接事实存在,但与争议的事实有某种法律关系存在,那么他同样可能成为实体法上的案件当事人,如案件的第三人就是如此。
民事诉讼的法律关系一般是指:法院、原告、被告和第三人。当然。双方当事人之间谁是诉讼主体,法院还的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定。不过,生活中的一些民事纠纷,也是需要达到立案标准以后,才会存在民事诉讼的法律关系。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