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解除社保再调整基数是有一定影响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保缴纳连续性
中断风险:解除社保会导致社保缴纳记录出现中断。在中国,很多社保待遇是和连续缴纳年限相关的。例如,在一些城市,职工医保中断缴纳一定时间(如 3 个月)后,重新参保可能会有等待期,在等待期内无法享受医保报销待遇。养老保险中断虽然可以后续补缴,但会影响养老金的计算,因为养老金的计算涉及到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等多个因素。
举例:假设你已经缴纳了 5 年的养老保险,由于先解除社保导致中断了 1 年,之后即使补缴,养老金的计算可能会受到这 1 年中断的影响。原本按照连续缴纳 6 年计算养老金,现在可能会根据实际有效缴费年限重新计算,导致养老金水平比预期降低。
2. 员工权益保障
保障缺失风险:在解除社保期间,员工失去了社保提供的各种保障。如生育保险,对于女性职工来说,在怀孕期间如果社保中断,可能无法享受生育津贴和生育医疗费用报销等福利。工伤保险方面,如果在解除社保期间发生工伤事故,员工将无法通过工伤保险获得相应的赔偿,所有的医疗费用和补偿都需要自己或企业承担。
举例:某女职工怀孕 6 个月,公司先解除社保再调整基数,社保中断期间她发生了早产情况,由于没有生育保险的保障,她需要自己支付数万元的医疗费用,而且无法领取生育津贴。
3. 调基操作实际影响
手续繁琐性:解除社保后再调整基数可能会使整个操作过程变得更加复杂。重新参保时,需要重新提交各种资料进行基数调整申报,这增加了企业和社保经办机构的工作负担。而且不同地区的社保系统对于这种先解除后调整的操作可能有不同的规定和限制,有可能出现无法顺利调整或者需要额外提供证明材料的情况。
数据准确性风险:这种操作方式可能会导致社保数据记录混乱。重新参保和调整基数后,系统中的历史数据和新数据可能出现衔接问题,影响后续社保待遇的准确计算,如养老金计算中的平均缴费指数等数据可能因为这种复杂的操作而出现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