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图审稿专业委员会3轮严审

工伤赔偿的无过错责任原则及其理论依据

3.7w浏览 匿名 2020-05-26 广西柳州
问题相似?试试立即获取解答吧~
律师解答 共1条
  •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咨询我

    在我国民事立法和损害赔偿理论中, 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可以分为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原则。
    1. 过错责任原则
    过错责任不仅是指以过错作为归责的构成要件, 而且是指以过错做为归责的最终要件, 同时以过错作为确定侵权人责任范围的重要依据。简言之, 有过错, 有责任; 无过错, 无责任; 过错多大, 责任多大。这是我国民法通则所确立的一般归责原则。
    2. 过错推定责任原则。
    过错推定原则, 实质是过错责任原则的发展, 它是指若受害人能够证明其所受侵害是由加害人所致, 而受害人又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 则推定加害人有过错并承担民事责任。该原则免除了受害人对加害人的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采用举证责任倒置的方法。
    3. 无过错责任原则, 是指在法律特别规定的情况下, 只要已经发生了损害后果, 无过错的行为人就要承担民事责任。
    4. 公平责任, 是指加害人和受害人对损害后果均无过错, 由法院根据公平观念, 在考虑当事人的财产状况及其他情况的基础上, 责令加害人对受害人的损害给予适当补偿。其实质是在当事人均无过错的情况下, 由当事人双方公平分担损失。公平责任原则主要适用于侵犯财产权益案件, 不适用于精神损害赔偿案件。当前, 对于工伤保险赔偿, 世界各国普遍采用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所谓工伤赔偿的无过错原则, 即无论职业伤害的责任在于用人单位、他人还是自己, 受害者都应得到必要的补偿; 这种补偿是无条件的, 而不管劳动者个人是否有过错。
    工伤赔偿适用无过错责任, 加重了雇主的责任, 有利于保护经济与谈判地位相对弱小的雇员, 体现了劳动法保护弱者、实现社会实质正义的思想。该原则有一系列完整的支撑理论和理由, 主要如下:
    1. 劳动者劳动环境的危险性, 即人与机器相比总是处于相对弱小的地位, 劳动者受到伤害是难免的;
    2. 劳动者的危险来自于用人单位, 即凡利用机器从事生产活动的用人单位都有可能对其劳动者造成的职业伤害;
    3. 劳动者受到伤害都是非自愿的, 即便劳动者受到伤害有时是自己的过失造成的, 但也并非出于自愿。工业社会的法律推定劳动者不会伤害自己。
    4. 雇主承担无过错责任有利于保护雇员的权益。雇员与雇主相比, 无论在经济上还是谈判力量上, 均是相对弱小的一方, 在遭受人身伤害的情况下, 雇员的处境更加不利, 雇主承担无过错责任, 可以使劳动者受到伤害能够及时获得救济。
    5. 雇主承担无过错责任, 表面上加重了雇主的责任, 但雇主可以通过提高商品或劳务的价格, 或依责任保险的方式, 将所受的损失分配给社会大众。
    全文
    2020-05-26
文章涵盖面广,如需要针对性解答,可立即咨询小助手
咨询助手
24小时在线
立即咨询 >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解答仅供参考,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展开

热门问答·工伤赔偿标准

问题没解决?125200人选择咨询律师
当前6669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工伤赔偿的无过错责任原则及其理论依据
一键咨询
  • 百色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防城港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桂林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河池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2****8043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7****2200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3****1687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0****5610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贵港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0****4221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0****1863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来宾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0****138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1****4024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2****7758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 150****2502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5****4724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6****3457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6****1116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宁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防城港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3****4525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防城港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百色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5****7057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5****262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7****6218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桂林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2****7486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贵港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8****0127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河池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来宾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百色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梧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8****2203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钦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柳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7****6284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2****7007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1****0861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河池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4****042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4****3163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贺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玉林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梧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河池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8****5637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防城港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2****4721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7****177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河池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钦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4****4435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玉林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2****5538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4****7712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柳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来宾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宁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来宾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7****5508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桂林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柳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2****4141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河池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1****677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8****8247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4****052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玉林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桂林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北海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北海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北海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5****8185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桂林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来宾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玉林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8****2716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北海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桂林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2****0372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6****5140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7****660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8****565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1****3711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贵港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0****5011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6****8751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贺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梧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7****7562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5****4537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7****2318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7****0842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宁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5****4387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梧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北海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为您推荐
南京134****7526用户4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徐州177****6542用户3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常州178****2479用户4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医疗过错及其认定原则是什么?
医疗过错及其认定原则是:行为的违法性;主观上存在过错;有损害结果发生;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满足这四个原则就可以认定为确实已经构成了医疗过错,将按照造成的实际后果进行相应的处罚和赔偿。
10w+浏览
医疗纠纷
问题没解决?试试问律师吧~
精选本地好评律师,为您提供1对1专业解答
立即问律师
论正当防卫的正当性及其限度
无论我们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可能会遇到各种法律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平常就需要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这样在遇到了法律问题时,就能够很好的去处理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了。本篇内容中整理了一些与论正当防卫的正当性及其限度相关的法律知识,希望能对您有帮助。
10w+浏览
刑事辩护
律师能会见其他嫌疑人吗
[律师回复] 解析:
1、在我国的司法体系中,辩护律师享有会见被指控罪犯的权利。
2、根据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规则,辩护律师有资格与关押中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会面及通讯交流。
3、当辩护律师需要与关押中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会面时,他们必须携带律师执业证书、律师事务所开具的证明以及委托人签署的委托书或法律援助机构出具的公函。看守所应立即为其安排会面,最晚不得超过四十八个小时。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九条
辩护律师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会见和通信。其他辩护人经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许可,也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会见和通信。
辩护律师持律师执业证书、律师事务所证明和委托书或者法律援助公函要求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看守所应当及时安排会见,至迟不得超过四十八小时。
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案件,在侦查期间辩护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应当经侦查机关许可。上述案件,侦查机关应当事先通知看守所。
辩护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了解案件有关情况,提供法律咨询等;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可以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核实有关证据。辩护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不被监听。
快速解决“刑事辩护”问题
当前6572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合同履行的原则及其规则有哪些?
这些原则中,有的是基本原则,如诚实信用原则、合同自由原则、公平原则、平等原则等;有的是专属于合同履行原则,如适当履行原则和兼顾附随义务原则。
10w+浏览
合同事务
刑事拘留依据的写法怎么写
[律师回复] 解析: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公安机关对正在实施现行违法行为或构成重大犯罪嫌疑的人员,如存在以下任一情况,可依法采取先行拘留措施:
首先,该人员正处于预备犯罪阶段,或者已经开始实施犯罪行为,且在犯罪行为发生后立即被公安机关察觉到;
其次,被害人或现场目击者明确指控其为罪犯;
再次,公安机关在其居住地或活动场所内发现了与犯罪有关的证据;
此外,犯罪嫌疑人在犯罪行为发生后试图自杀、逃离现场,或者已经开始逃亡;
再者,犯罪嫌疑人具有销毁、篡改证据,或者串通他人提供虚假证言的可能性;
最后,犯罪嫌疑人拒绝透露真实姓名和地址等个人信息,导致身份无法确认,同时还存在流窜作案、多次作案以及团伙作案的重大犯罪嫌疑。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二条
公安机关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
(一)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
(二)被害人或者在场亲眼看见的人指认他犯罪的;
(三)在身边或者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
(四)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者在逃的;
(五)有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可能的;
(六)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
(七)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五条
公安机关拘留人的时候,必须出示拘留证。
拘留后,应当立即将被拘留人送看守所羁押,至迟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
除无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通知可能有碍侦查的情形以外,应当在拘留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
有碍侦查的情形消失以后,应当立即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
获取专业解答,12w人正在咨询
鉴定结论依据错误可以申请重新鉴定吗?
如果出现鉴定结论依据错误,那么当事人可以提出重新鉴定,可以申请重新鉴定的情形:提出证据证明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1、鉴定机构或者鉴定人员不具备相关的鉴定资格的。2、鉴定程序严重违法的。3、鉴定结论明显依据不足的。
10w+浏览
刑事辩护
涉及别人的名声犯法吗
[律师回复] 解析:
在某些情况下,侵犯名誉权行为若情节严重,则有可能构成本法意义上的诽谤罪。
然而,值得强调的是,诽谤罪的认定需以情节严重为前提,而那些违反了治安行政法规的轻度诽谤行为,则应被视为尚未达到刑事处罚标准的违法行为。
此外,与民事名誉侵权行为相区分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首先,诽谤罪所传播的内容必须是虚构的、不实的事实;
其次,法人、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均不得成为诽谤罪的犯罪对象;
最后,诽谤犯罪行为的主观过错要求必须是直接故意,而名誉侵权行为的主观过错则可以包含过失等多种形式。因此,尽管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并不必然构成犯罪,但若符合诽谤罪的构成要件,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的刑罚。
同时,还需注意的是,诽谤罪属于自诉案件,若受害人未主动提起刑事诉讼,则该案无法进入审判程序,也就不会构成犯罪。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警察遇袭依照法律怎么处理
[律师回复] 解析:
对于袭击警察的行为,其处理方式包括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具体而言,被告人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以及罚金等多种惩罚。“袭警”行为特指暴力侵害正在执行公务的人民警察或者辅警的人身权益,并妨碍他们行使调查取证等职能的违法犯罪行为。此类行为已构成了袭警罪。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以暴力、威胁等手段阻挠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应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此外,如果行为人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但未采用暴力、威胁等手段,且造成了严重后果的,也应当按照上述法定刑予以惩处。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
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暴力袭击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人民警察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7717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数罪并罚原则及其适用规则有哪些内容?
数罪并罪所使用的的原则有合并原则、以及还有限制加重的原则、同时还有并科原则;而对于适用的规则一般是一个犯罪的行为同时触犯了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的罪,这样才能进行适用。
10w+浏览
刑事辩护
走私普通货物罪量刑标准立案依据是什么
[律师回复] 解析:
在涉及到个人犯罪行为中,对于那些触犯走私普通货物和物品罪的人士,如果其逃避缴纳的增值税额度在五万元人民币以上但低于十五万元人民币的,那么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处罚,同时还需要额外支付逃避缴纳的增值税额度乘以一倍至五倍的罚金。
而对于那些逃避缴纳的增值税额度在十五万元人民币以上但低于五十万元人民币的罪犯,他们将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样也需要额外支付逃避缴纳的增值税额度乘以一倍至五倍的罚金。
更为严重的情况下,即逃避缴纳的增值税额度在五十万元人民币以上的罪犯,他们将面临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是无期徒刑的严厉惩罚,并且还需额外支付逃避缴纳的增值税额度乘以一倍至五倍的罚金,或者是被没收全部财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五十三条
走私本法第一百五十一条、第一百五十二条、第三百四十七条规定以外的货物、物品的,根据情节轻重,分别依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走私货物、物品偷逃应缴税额较大或者一年内曾因走私被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后又走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偷逃应缴税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二)走私货物、物品偷逃应缴税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偷逃应缴税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三)走私货物、物品偷逃应缴税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偷逃应缴税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对多次走私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走私货物、物品的偷逃应缴税额处罚。
快速解决“刑事辩护”问题
当前6105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行政执法工作要求必须具备什么原则
[律师回复] 解析:
我国现行的行政执法原则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合法行政原则,即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其权力的享有及运用必须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或支持,并且不可以违反相关的法律法规。
其次,是合理行政原则,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实践中,应尽可能避免采取可能对当事人权益造成损害的方法。
再者,便是程序正当原则,强调行政机关在执行行政管理工作时,务必严肃遵循既定的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资讯知晓、参与决策以及救济等各项权益。
接着,是高效便民原则,行政机关在进行行政管理工作时,须切实遵守法律规定的时间限制,全力以赴地履行职责,以提高工作效率。
除此之外,还有诚实守信原则,该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公开信息时,必须做到全面、精确且真实可靠。
最后,是权责统一原则,它要求行政机关在履行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的管理职责时,必须实现权力与责任的有机结合。
法律依据:
《行政处罚法》第四条
行政处罚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
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顶部
律图法律咨询 发来一条私信

你好,您的法律问题还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吗?可以直接私信我单独沟通哦~

温馨提示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律师
律图法律咨询 24h在线
18万+

认证律师

15亿+

普法人次

9

最快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