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图审稿专业委员会3轮严审

被迫离职告知函多少天后可以离职

最新修订 | 2024-05-15
2k浏览
张恒律师
张恒律师
执业认证 平台保障
咨询我
评分5.0分服务:2807人
律师解析
根据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如需解除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需提前向用人单位提出书面通知,期限为三十个自然日。
但在此之外,若劳动者遭遇以下任意情况之一时,可即时告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
(1)处于试用期阶段;
(2)用人单位采取暴力、恐吓或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等手段强制劳动者进行工作;
(3)用人单位未能依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相应劳动报酬或提供必要劳动条件。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五条
当事人一方依法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展开

劳动合同案件·推荐文章

镇江156****2383用户3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无锡156****7210用户2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南通180****4665用户1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问题没解答? 125403人选择咨询律师
6917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被迫离职告知函多少天后可以离职
一键咨询
  • 淮安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2****0186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2****4648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4****6310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0****2673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7****2072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0****5305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4****3337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 宿迁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8****5675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0****4252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4****883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2****4803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2****4105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7****6575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6****2442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1****1431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7****637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4****412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3****0875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7****1422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2****6441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1****454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2****3523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6****4076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7****422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8****1564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5****3242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7****8705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1****0437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0****228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2****4748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0****082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3****4270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4****6638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3****6710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1****7631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8****6061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0****5870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8****4612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3****8716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5****7606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6****6306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1****1541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7****8883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1****3886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5****8004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0****1760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7****615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6****324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7****0654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3****3462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177****3561用户1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淮安134****4487用户3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南通152****8546用户3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担保公司的告知函有哪些,告知函与通知函有什么区别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常常因为对法律知识了解的很少,而导致自己没有办法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以我们需要多多了解一些于自己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本篇文章为您整理了一些关于担保公司的告知函有哪些,告知函与通知函有什么区别的法律知识,请阅读文章详细内容了解。
10w+浏览
债权债务
告知函模板告知函模板,后合同义务的内容
为了更好的应对生活中可能会发生的法律问题,我们需要学习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本站整理了一些与告知函模板告知函模板,后合同义务的内容相关的法律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0w+浏览
合同事务
职务侵占罪有没有处罚金
[律师回复] 解析:
对于涉案职务侵占行为,并不存在相应的罚款事宜。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职务侵占行为的处罚标准明确如下:
首先,如果是在公司、企业或是其它特定实体中担任职务的人员,通过自身职务之便,擅自将本单位财产据为己有,并且数额较大者,面临的刑罚可能包括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同时还要缴纳罚金;
其次,若数额达到巨大程度,则需接受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惩罚,同样需要缴纳罚金;
最后,若数额特别巨大,那么将面临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无期徒刑的严厉制裁,同时仍需缴纳罚金。
值得注意的是,侵占罪的定义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原本属于他人代为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且数额较大,却拒绝归还的行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
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三百八十二条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
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以贪污论。
与前两款所列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
第三百八十三条
对犯贪污罪的,根据情节轻重,分别依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贪污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二)贪污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三)贪污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数额特别巨大,并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对多次贪污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贪污数额处罚。
犯第一款罪,在提起公诉前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真诚悔罪、积极退赃,避免、减少损害结果的发生,有第一项规定情形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有第二项、第三项规定情形的,可以从轻处罚。
犯第一款罪,有第三项规定情形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在其死刑缓期执行二年期满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
立案告知函是什么意思?
民事案件中,立案告知书一般是指受理案件通知书,是给原告的,表明原告起诉的案件已经受理并且立案。刑事案件当中,《立案告知书》即立案回执单,是指办案单位认为案件涉嫌刑事犯罪,向报案人等主体出具的通知书,表明办案单位正式立案调查,刑事诉讼程序开始。
10w+浏览
诉讼仲裁
公司职务侵占罪审判标准如何认定
[律师回复] 解析:
职务侵占罪认定的必备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面:
第一,该罪的责任主体是特定的,即须具备公司、企业或其它单位身份的人员方能构成此项犯罪;
第二,侵犯的客体是明确而单一的,即公司、企业或其它单位所有权中的财产权益;
第三,在成立犯罪所需的事实要件中,需出现利用职务之便,将本单位财物据为己有的行为,且涉案金额必须达到法定标准;
最后,从主观心态来看,行为人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对公司、企业或其它单位财物的非法占有,并且抱有这样的意图。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
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
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快速解决“刑事辩护”问题
当前6499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如何控告别人敲诈勒索罪
[律师回复] 解析:
1.若发现他人存在敲诈勒索的违法行为,当事人可依照法律程序向公安机关报案,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
2.对于被害人能够提供充分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此类案件属于自诉范畴。
自诉人须向人民法院递交书面自诉状,如确实存在困难,也可选择口头陈述,由法院审判人员进行记录;
3.当犯罪事实清晰明确且具备充足证据时,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开庭审理。
在实践操作中,若犯罪嫌疑人已归还赃款或将款项存入公安局,其申请取保候审的成功率相对较高。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以及人民法院在收到取保候审申请后,应在七日内给予是否批准的回复。
取保候审期限届满之后,负责执行的公安机关应将保证金悉数退还给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同时通知保证人解除担保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关于补偿标准的相关法规均有所不同,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规范化处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以律师到了为由阻碍执行职务是违法行为吗
[律师回复] 解析:
侵犯执法人员合法执行公务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妨碍国家行政部门及国家公务员依法执行职务者,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具体而言,包括口头警告或罚款二百元以下的轻微限制处分;
违法情节较为严重者,则面临着五天以上十天以内的拘留以及最高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在具体裁量标准上,我们可以对下列情况进行详细划分:
一是情节相对较轻的,给予口头警告的处罚;
二是情节处于中等程度的,应处以罚款二百元的惩罚;
三是情节严重的,需根据实际案情,按照三个档次进行处罚。
其中,拘留五天,同时可附加罚款二百元;
拘留七天,同时可附加罚款二百至五百元;
拘留十天,同时可附加罚款二百至五百元。
此外,对于阻碍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将予以从重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拒不执行人民政府在紧急状态情况下依法发布的决定、命令的;
(二)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
(三)阻碍执行紧急任务的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抢险车、警车等车辆通行的;
(四)强行冲闯公安机关设置的警戒带、警戒区的。
试用期离职提前几天告知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依此规定,劳动者若是想在试用期内“跳槽”,必须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方可解除劳动合同,不能随时卷铺盖就走人。
10w+浏览
劳动纠纷
职务侵占罪立案主体是谁
[律师回复] 解析: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职务侵占罪由公安部门负责立案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
职务侵占罪的行为主体并非国家安全机构的从业人员。
在刑法典第四章中详细列举了针对公民人身权益与民主权利的各类犯罪,而其中的特殊类型便是职务侵占罪。
具体而言,该罪行的实施主体主要为公司、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在职员工,亦包含了保险业等特定行业的从业者。
就刑事案件的侦办过程而言,这一环节通常均由公安部门负责,但在此基础上,若存在其他法律特别规定的情况,则由检察机关自行侦查或由刑事侦查机构协助执行。
值得注意的是,除非涉及到法院直接受理的案件,否则我们不能否认职务侵占罪在刑事诉讼法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
【职务侵占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
【贪污罪】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快速解决“刑事辩护”问题
当前6460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村长职务侵占罪的标准是什么
[律师回复] 解析:
关于职务侵占罪的确立与审判标准,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该案中的行为人属于特定范畴,即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单位的内部员工;
其次,从主观心理层面来看,行为人实施侵占行为时,其主观态度必须是明确且积极地希望取得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物;
再者,这类犯罪活动的客体要素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所拥有的合法财产权益;
最后,我们关注到其实质性行为表现方式,即行为人在自身职务或权利范围内,通过非法手段侵吞、占有本单位的财物,并且这种行为已经达到一定的金额标准。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的,或者数额较大不退还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网贷逾期发告知函怎么办
贷款人接到告知函以后要找朋友帮忙,跟他们借钱偿还网贷中的欠款,不能一次性偿还欠款的,也可以与贷款机构说明情况,解释逾期的原因,申请分期还款,此时需要与贷款平台协商分期的时间,分期的金额。
10w+浏览
约定离职时间公司让我提前走如何有效沟通
[律师回复] 解析:
在劳动者尚未完成正常的离职程序,即最后离职日期尚未到来之际,如果企业要求其提前离岗,应负责任地支付一整月的薪酬作为经济补偿,同时还需审核并核实其实际工作所得,确保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原则上来讲,这样的做法并不符合法律法规,企业在未提前通知情况下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是不合法且不负责任的,因此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对于劳动者而言,他们在决定辞职时,应当提前至少30天向所在单位提交书面的辞职申请,然后再按照规定的流程办理离职手续。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六条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
第十七条
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第四十六条
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
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
第五十一条
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
第七十九条
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快速解决“劳动纠纷”问题
当前6105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顶部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发来一条私信

您好,您的法律问题还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吗?可以直接私信我单独沟通哦。

温馨提示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律师
律图法律咨询 24h在线
18万+

认证律师

15亿+

普法人次

9

最快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