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重人格犯罪,法院可能会判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也有可能会免除刑事处罚。
(1)多重人格犯罪,要根据严重程度,来确定怎么定罪。
(2)比较轻的,或间隙性的在正常状态下的多重人格犯罪人,应当负刑事责任。
(2)如果多重人格的人属于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当多重人格者基本丧失自我控制能力时,经法定程序鉴定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为无刑事责任能力,免于刑罚处罚。
2、多重人格是属于非器质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但却并非所有的多重人格患者都可归于精神病。
实际上只有那些极其严重的人格分裂才属于《刑法》中无责任或限制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当多重人格者因人格分裂,导致出现认识偏差,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减弱时,应按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处罚,即只对八类严重暴力犯罪负刑事责任,处罚时也从轻。当多重人格者基本丧失自我控制能力时,对其处罚,应参照有关无刑事责任能力者的规定,免于刑罚处罚。
3、司法实践中考量精神病人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不能仅局限于罪的客观方面。
而应结合其犯罪的主观方面的特征,进行客观的综合性评价。仅从客观方面来看,精神病人实施的犯罪多是杀人、伤害、强奸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而且犯罪手段残酷、造成的危害后果严重。但这种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只是表面现象,其后起支配作用的,实际是受紊乱的精神活动制约而有所缺损的意识力和意志力。这就涉及对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作出认定的问题。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在能够正确认识和控制自己行为的基础上,对其所实施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只有对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作出正确的估价和认定,才能保障刑罚的准确适用。
二、精神病人一定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人吗?
1、精神病人不一定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被鉴定人实施危害行为时,经鉴定患有精神疾病,由于严重的精神活动障碍,致使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为无刑事责任能力。
2、被鉴定人实施危害行为时,经鉴定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为具有责任能力:
(1)具有精神疾病的既往史,但实施危害行为时并无精神异常;
(2、精神疾病的间歇期,精神症状已经完全消失。
3、对刑事案件被鉴定人行为能力的评定
(1)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在诉讼过程中,经鉴定患有精神疾病,致使不能行使诉讼权利的,为无诉讼能力。
(2)控告人、检举人、证人等提供不符合事实的证言,经鉴定患有精神疾病,致使缺乏对客观事实的理解力或判断力的,为无作证能力。
(3)被鉴定人是女性,经鉴定患有精神疾病,在她的性不可侵犯权遭到侵害时,对自身所受的侵害或严重后果缺乏实质理解能力的,为无自我防卫能力。
(4)被鉴定人在服刑、劳动教养或者被裁决受治安处罚中,经鉴定患有精神疾病,由于严重的精神活动障碍,致使其无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为无服刑、受劳动教养能力或者无受处罚能力。
三、精神病人犯罪家人承担责任吗?
1、精神病人犯罪家人需承担民事责任,家人是不需要负刑事责任。
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不负刑事责任。精神病人属于限制、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对外的民事责任由监护人承担。
2、精神病人监护人协议应该写清楚监护人基本信息和被监护人基本信息,以及监护权具体行驶的注意事项的。
监护是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设立保护人的一项法律制度。监护的设立,有两种方式:
(1)法定监护。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员担任监护人: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亲属;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
(2)指定监护,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
对精神病人的监护人的指定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由有关组织指定;二是由法院指定。其中前一种是后一种的必经程序,即对于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必须由有关组织作出指定,再不服的可申请人民法院作出撤销指定的判决,并另行指定监护人;如果未经有关组织指定的,不可以直接请求人民法院作出指定。
法院审理案件的过程之中,若是发现犯罪分子具有双重任何,那么法院可能会通过司法鉴定的方式,来确定当事人做案时的精神状态。如果病人确实存在人格分裂,而且,在作案过时处于意识泛化阶段,那么,当事人可以免除刑事责任。如果仅仅是双重人格障碍,则不构成量刑参考条件,应当负完全刑事责任。如果对双重人格犯罪怎么判刑存在其他相关的疑问,可通过点击下方“立即咨询”按钮,我们会匹配专业律师为您解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