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职人员能否经商办企业

最新修订 | 2024-08-14
浏览10w+
沈园律师
沈园律师
执业认证 平台保障
咨询我
评分5.0分执业:5年
专家导读 根据我国法律,公务员禁止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包括独资、合资、合作、投资创办公司,承包、租赁、聘用经商办企业,中介活动牟利,直接或间接参与盈利性活动,及担任盈利机构职务。公职人员应严格遵守这些规定。
公职人员能否经商办企业

一、公职人员能否经商办企业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公务员是被明确禁止进行商业经营活动的。所有国家公职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以下规定:不得以任何形式独自或与他人合资、合作、共同投资创办公司;不得通过承包、租赁、聘用等方式,自己擅自经商办企业;不得从事各种中介活动以获取不当利益;不得直接从事或间接参与任何盈利性的活动;也不得同时担任企业或其他盈利性机构中的职务。

《公务员法》第五十九条

公务员应当遵纪守法,不得有下列行为:

违反有关规定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

二、公职人员能否拥有宅基地

通常情况下,身为公务员的人士在自己所属的村子内并不具有获取宅基地的权利,因为他们并不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一员。

根据相关法律条款的明确规定,农村土地均应归属于农民集体所有,而对于那些并非农村户籍或者未在故乡定居的公务员而言,他们自然无法获得宅基地的使用权

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第八条

农村村民宅基地的所有权属于集体,个人只有使用权,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擅自转让、出租。实施村镇规划进行旧村、旧城改造需要调整宅基地的,原宅基地使用人应当服从。

公职人员能否涉足商业营运依据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公务员队伍被明确禁止涉足各类商业经营活动,其中涵盖了独资、合资、协作以及投资开设公司等众多方面;此外,公务员也不得实施承包、租赁、雇佣等商业行为以获取经济利益;同时,在中介活动谋取利益这一领域内同样禁止其执业;他们还不得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任何形式的盈利性活动,以及在盈利机构中担任职务。所有公职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上述相关规定,以维护公共形象和社会公正。

看完还有疑惑?建议直接问律师
最快9秒应答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展开
本文1.8k字,预估阅读时间6分钟
浏览全文
问题没解决? 125200人选择咨询律师
6544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公职人员能否经商办企业
一键咨询
  • 151****2783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1****688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5****8761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1****7360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3****8400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7****6145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1****6052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5****1603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4****0127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 无锡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1****2805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4****423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7****5667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3****885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1****7337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5****428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大家也在问

为你推荐
吐鲁番156****6569用户3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哈密188****9510用户4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伊犁156****9856用户2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公职人员能否经商办企业
根据我国法律,公务员禁止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包括独资、合资、合作、投资创办公司,承包、租赁、聘用经商办企业,中介活动牟利,直接或间接参与盈利性活动,及担任盈利机构职务。公职人员应严格遵守这些规定。
10w+浏览
公司经营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获取专业解答,125200 人正在咨询
公职人员能否经商办企业
根据我国法律,公务员禁止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包括独资、合资、合作、投资创办公司,承包、租赁、聘用经商办企业,中介活动牟利,直接或间接参与盈利性活动,及担任盈利机构职务。公职人员应严格遵守这些规定。
10w+浏览
公司经营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6544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企业经济性裁员流程
(1)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并提供有关生产经营状况的料;(2)提出裁减人员方案;(3)将裁减人员方案征求工会或者全体职工的意见,并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4)向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裁减人员方案以及工会或者全体职工的意见;(5)由用人单位正式公布裁减人员方案。
10w+浏览
公司经营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公务员退休三年后可以经商办企业吗
公务员退休三年后,一般可从事商业经营活动,但具体需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若涉及违法违规行为,将依法依规追责惩处。在公务员选拔等工作中,如发现不良行为,也将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10w+浏览
劳动纠纷
外商企业是属于外商独资企业还是国有企业
[律师回复] 解答如下, 可以
1、对外担保的相关概念
(1)对外担保
根据《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办法》(下称“《办法》”)
第二条规定,对外担保,是指中国境内机构(境内外资金融机构除外,以下简称担保人)以保函、备用信用证、本票、汇票等形式出具对外保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下称“《担保法》”)中
第三十四条规定的财产对外抵押或者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第四章
第一节规定的动产对外质押和第二节
第七十五条规定的权利对外质押,向中国境外机构或者境内的外资金融机构(债权人或者受益人,以下称债权人)承诺,当债务人(以下称被担保人)未按照合同约定偿付债务时,由担保人履行偿付义务。
(2)对外担保当事人
根据《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下称“《办法细则》”)
第六条规定,对外担保当事人包括担保人、被担保人、受益人。“担保人”是指符合《办法》第四条规定的境内具有法人资格的,或者经法人授权的机构,包括中资金融机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不包括境内外资金融机构。
其中,对外保证项下的担保人为保证人对外抵押项下的担保人为抵押人对外质押项下的担保人为出质人。“被担保人”是指境内内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境内机构在境外注册的全资附属企业及中方参股的企业。“受益人”是指中国境外机构以及境内的外资金融机构。其中,对外保证项下的受益人为债权人对外抵押项下的受益人为抵押权人对外质押项下的受益人为质权人。
2、根据相关法规,结合本类案例,涉及以下法律问题:
(1)当事人是否适格
根据《办法细则》第六条规定,本类案例中的担保人和受益人主体资格均没问题。被担保人则应当是境内内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境内机构在境外注册的全资附属企业及中方参股的企业。而本类案例中的被担保人是境外机构,似乎不符合规定。这也是有个别地区外汇管理部门认为不符合受理规定的理由所在。
应当说,这一认定是片面的。《办法细则》第四十七条规定, 以下担保适用本细则:
(一)对外反担保
(二)担保人为境外机构向境内债权人提供的担保
(三)担保人为境外机构向开办离岸银行业务的境内金融机构融资所提供的担保。本类案例应当属于该条第
(三)项的情形。即,本类案例中的受益人实际上属于开办离岸银行业务的境内金融机构,因此应当适用《办法细则》办理对外担保业务。
(2)需要符合哪些具体规定
如前列明,对外担保业务涉及多项法规。
首先,既然涉及担保,应当符合《担保法》及《担保法司法解释》的一般规定。
其次,由于涉及对外担保,应当符合外汇管理的规定。《办法细则》第三条规定,对外担保应当经外汇局批准,本细则另有限定的除外。
第八条规定,外商独资企业可以自行提供对外担保,无需得到外汇局逐笔批准。《办法》
第十四条规定,担保人提供对外担保后,应当到所在地的外汇局办理担保登记手续。因此外商独资企业可以自行对外担保,但应办理对外担保登记。
同时,对于外商独资企业对外担保也有相应限制。《办法》第七条、
第八条规定,外商独资企业不得为经营亏损的企业提供担保,不得为外商投资企业的注册资本提供担保。《办法》
第五条第二款规定,非金融企业法人对外提供的对外担保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50,并不得超过其上年外汇收入。上述规定也是外汇管理部门受理对外担保登记后主要的审核条件。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6544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企业经济裁员需要经过哪些程序
1)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并提供有关生产经营状况的资料。2)提出裁减人员方案。3)将裁减人员方案征求工会或者全体职工的意见,并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4)向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裁减人员方案以及工会或者全体职工的意见,并听取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意见。
10w+浏览
劳动纠纷
企业为员工购买商业保险费会计如何处理
[律师回复] 对于企业为员工购买商业保险费会计如何处理这个问题,解答如下,
一、企业为员工购买商业保险费会计处理:借:应付职工薪酬贷:银行存款依据《财政部关于企业为职工购买保险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2003年2月9日财企[2003]61号)规定,职工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财产保险、人身保险等商业保险,属于个人投资行为,其所需资金一律由职工个人负担,不得由企业报销。企业按照内部议事规则,经过董事会或者经理(厂长)办公会决议,改革内部分配制度,在实际发放工资和社会保险统筹之外,为职工购买商业保险,作为职工奖励的,所需资金从应付工资中列支;作为职工福利的,所需资金从结余的应付福利费中列支,但不得因此导致应付福利费发生赤字。涉及的税收问题,按照国家税收政策的有关规定处理。
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除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为特殊工种职工支付的人身安全保险费和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扣除的其他商业保险费外,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商业保险费,不得扣除。《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财企[2006]478号)第十八条规定,企业应当为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野外、矿井等高危作业的人员办理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或个人意外伤害保险。所需保险费用直接列入成本(费用),不在安全费用中列支。依据上述规定,企业为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野外、矿井等高危作业的人员办理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或个人意外伤害保险,以及为因公出差的职工按次投保的航空意外险,可以税前扣除。但为其他职工购买的意外伤害险、意外医疗险及意外门诊险不能在税前扣除。
快速解决“损害赔偿”问题
当前6544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我和公司发生了很大的意见,我的工资已经很久没有发放了,我要公司补偿,后面公司愿意庭外调解,想问下员工和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程序有哪些?
[律师回复] 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行为,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企业应当依法执行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建立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第四条 企业应当建立劳资双方沟通对话机制,畅通劳动者利益诉求表达渠道。
  劳动者认为企业在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企业劳动规章制度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可以向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调解委员会)提出。调解委员会应当及时核实情况,协调企业进行整改或者向劳动者做出说明。
  劳动者也可以通过调解委员会向企业提出其他合理诉求。调解委员会应当及时向企业转达,并向劳动者反馈情况。
  第五条 企业应当加强对劳动者的人文关怀,关心劳动者的诉求,关注劳动者的心理健康,引导劳动者理性维权,预防劳动争议发生。
  第六条 协商、调解劳动争议,应当根据事实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循平等、自愿、合法、公正、及时的原则。
  第七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指导企业开展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具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指导企业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督促企业建立劳动争议预防预警机制;
  
(三)协调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建立企业重大集体性劳动争议应急调解协调机制,共同推动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
  
(四)检查辖区内调解委员会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情况。
第二章 协  商
  第八条 发生劳动争议,一方当事人可以通过与另一方当事人约见、面谈等方式协商解决。
  第九条 劳动者可以要求所在企业工会参与或者协助其与企业进行协商。工会也可以主动参与劳动争议的协商处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劳动者可以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作为其代表进行协商。
  第十条 一方当事人提出协商要求后,另一方当事人应当积极做出口头或者书面回应。5日内不做出回应的,视为不愿协商。
  协商的期限由当事人书面约定,在约定的期限内没有达成一致的,视为协商不成。当事人可以书面约定延长期限。
  第十一条 协商达成一致,应当签订书面和解协议。和解协议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
  经仲裁庭审查,和解协议程序和内容合法有效的,仲裁庭可以将其作为证据使用。但是,当事人为达成和解的目的作出妥协所涉及的对争议事实的认可,不得在其后的仲裁中作为对其不利的证据。
  第十二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一方当事人在约定的期限内不履行和解协议的,可以依法向调解委员会或者乡镇、街道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所(中心)等其他依法设立的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也可以依法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三章 调  解
  第十三条 大中型企业应当依法设立调解委员会,并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工作人员。
  有分公司、分店、分厂的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在分支机构设立调解委员会。总部调解委员会指导分支机构调解委员会开展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
  调解委员会可以根据需要在车间、工段、班组设立调解小组。
  第十四条 小微型企业可以设立调解委员会,也可以由劳动者和企业共同推举人员,开展调解工作。
  第十五条 调解委员会由劳动者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人数由双方协商确定,双方人数应当对等。劳动者代表由工会委员会成员担任或者由全体劳动者推举产生,企业代表由企业负责人指定。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会委员会成员或者双方推举的人员担任。
  第十六条 调解委员会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对本企业发生的劳动争议进行调解;
  
(三)监督和解协议、调解协议的履行;
  
(四)聘任、解聘和管理调解员;
  
(五)参与协调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执行企业劳动规章制度等方面出现的问题;
  
(六)参与研究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重大方案;
  
(七)协助企业建立劳动争议预防预警机制。
  第十七条 调解员履行下列职责:
  
(一)关注本企业劳动关系状况,及时向调解委员会报告;
  
(二)接受调解委员会指派,调解劳动争议案件;
  
(三)监督和解协议、调解协议的履行;
  
(四)完成调解委员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十八条 调解员应当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热心调解工作,具有一定劳动保障法律政策知识和沟通协调能力。调解员由调解委员会聘任的本企业工作人员担任,调解委员会成员均为调解员。
  第十九条 调解员的聘期至少为1年,可以续聘。调解员不能履行调解职责时,调解委员会应当及时调整。
  第二十条 调解员依法履行调解职责,需要占用生产或者工作时间的,企业应当予以支持,并按照正常出勤对待。
  第二十一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向调解委员会提出调解申请。
  申请内容应当包括申请人基本情况、调解请求、事实与理由。
  口头申请的,调解委员会应当当场记录。
  第二十二条 调解委员会接到调解申请后,对属于劳动争议受理范围且双方当事人同意调解的,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受理。对不属于劳动争议受理范围或者一方当事人不同意调解的,应当做好记录,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二十三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没有提出调解申请,调解委员会可以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主动调解。
  第二十四条 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一般不公开进行。但是,双方当事人要求公开调解的除外。
  第二十五条 调解委员会根据案件情况指定调解员或者调解小组进行调解,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也可以邀请有关单位和个人协助调解。
  调解员应当全面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开展耐心、细致的说服疏导工作,帮助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第二十六条 经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由调解委员会制作调解协议书。调解协议书应当写明双方当事人基本情况、调解请求事项、调解的结果和协议履行期限、履行方式等。
  调解协议书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经调解员签名并加盖调解委员会印章后生效。
  调解协议书一式三份,双方当事人和调解委员会各执一份。
  第二十七条 生效的调解协议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
  双方当事人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15日内共同向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审查申请。仲裁委员会受理后,应当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并根据《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第五十四条规定,对程序和内容合法有效的调解协议,出具调解书。
  第二十八条 双方当事人未按前条规定提出仲裁审查申请,一方当事人在约定的期限内不履行调解协议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
  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后,应当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调解协议合法有效且不损害公共利益或者第三人合法利益的,在没有新证据出现的情况下,仲裁委员会可以依据调解协议作出仲裁裁决。
  第二十九条 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应当自受理调解申请之日起15日内结束。但是,双方当事人同意延期的可以延长。
  在前款规定期限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视为调解不成。
  第三十条 当事人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一方当事人在约定的期限内不履行调解协议的,调解委员会应当做好记录,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并书面告知当事人可以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三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第十条的规定属于仲裁时效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一)一方当事人提出协商要求后,另一方当事人不同意协商或者在5日内不做出回应的;
  
(二)在约定的协商期限内,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不同意继续协商的;
  
(三)在约定的协商期限内未达成一致的;
  
(四)达成和解协议后,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在约定的期限内不履行和解协议的;
  
(五)一方当事人提出调解申请后,另一方当事人不同意调解的;
  
(六)调解委员会受理调解申请后,在第二十九条规定的期限内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不同意调解的;
  
(七)在第二十九条规定的期限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
  
(八)达成调解协议后,一方当事人在约定期限内不履行调解协议的。
  第三十二条 调解委员会应当建立健全调解登记、调解记录、督促履行、档案管理、业务培训、统计报告、工作考评等制度。
  第三十三条 企业应当支持调解委员会开展调解工作,提供办公场所,保障工作经费。
  第三十四条 企业未按照本规定成立调解委员会,劳动争议或者群体性事件频发,影响劳动关系和谐,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由县级以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予以通报;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依法予以处理。
  第三十五条 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存在严重失职或者违法违纪行为,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调解委员会应当予以解聘。
第四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开展劳动争议协商、调解工作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十七条 本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获取专业解答,125200 人正在咨询
律图 > 法律知识 > 公司经营 > 公司经营纠纷 > 公职人员能否经商办企业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