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刑后是否仍有可能判缓刑

最新修订 | 2024-08-29
浏览10w+
卢滨律师律师
卢滨律师律师
执业认证 平台保障
咨询我
评分5.0分服务:284人
专家导读 缓刑,即暂缓量刑,指被判犯罪者在定罪后暂不执行刑罚。然而,一旦罪犯被认定有罪并需接受刑罚制裁,将丧失缓刑资格。此制度适用于经法律程序判定的犯罪行为人,在判决生效前不立即执行刑罚。
判刑后是否仍有可能判缓刑

一、判刑后是否仍有可能判缓刑

当被认定为有罪且应当受到刑罚制裁之后,罪犯将无法获得缓刑

缓刑,也被称为暂缓量刑,它全称为缓期执行刑罚,这是对于那些已经触犯了刑法规范,经过法律程序判定为构成犯罪、应受刑事惩罚的行为人,先进行定罪宣判,暂时不执行所判决的刑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二、判刑后是否可以获得假释

具备以下条件可申请假释:

首先,罪犯需被判处有期徒刑且已服完原判刑罚的二分之一以上;

其次,罪犯若命终无期徒刑则需实际服刑至少十三年;

此外,罪犯须严格遵守监狱的相关规定,积极接受教育改造,并展现出真正的悔过之意,同时确保其不再具有再次犯罪的风险;

最后,罪犯不得为累犯,也不能是因法定的八种暴力性犯罪而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者。

《刑法》第八十一条

假释的适用条件】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

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当被认定为有罪且应当受到刑罚制裁之后,罪犯将无法获得缓刑。

缓刑,也被称为暂缓量刑,它全称为缓期执行刑罚,这是对于那些已经触犯了刑法规范,经过法律程序判定为构成犯罪、应受刑事惩罚的行为人,先进行定罪宣判,暂时不执行所判决的刑罚。

看完还有疑惑?建议直接问律师
最快9秒应答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展开
本文3.5k字,预估阅读时间12分钟
浏览全文
文章总结
问题没解决? 125200人选择咨询律师
6904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判刑后是否仍有可能判缓刑
一键咨询
  • 南京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0****5777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5****4560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0****3044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8****1533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6****711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4****1817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3****320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3****117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 132****4241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4****0350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8****3013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1****4653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1****5407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0****3422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4****1082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大家也在问

为你推荐
无锡188****2226用户4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泰州134****1843用户3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徐州135****7280用户4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被判处死缓后是否仍有执行死刑的可能
死刑缓期执行并非自动执行死刑,期间无故意犯罪则可能转为无期徒刑或二十五年有期徒刑。罪犯如有再次严重犯罪,需最高法核准执行。特定情况下(如暴力恐怖活动罪等),法院可决定限制减刑。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刑的最低年限有明确要求。贪污受贿罪可能导致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和假释。
10w+浏览
刑事辩护
未续签派遣合同,但仍仍代发工资,劳动关系怎么认定
[律师回复]   未续签派遣合同,但仍代发工资,举证证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合同关系,通常需要的证据材料包括如下:
  
1,劳动者工作内容的证据,如电子文本,资料,公司相关的其他资料;
  
2,劳动者工作的相关标识,如工作信签,员工牌,员工服装等与公司相关的任何证明;
  
3,公司给劳动者的制度依据,最好是盖章或印刷整套、册的资料,比如员工手册、财务制度,员工名册等等;
  
4,公司正式员工或领导与劳动者交流的资料,比如工作安排、书面通知、电子邮件的通知等等;
  
5,劳动者可以尝试与公司主管领导对话,然后录音,并将领导的名字在录音材料里面体现,否则,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很难确认录音材料的真实性;
  
6,劳动者可以通过人证,其他离开公司的员工的证言,证明劳动者在公司上班。
  
7,其他能与公司有关的材料(工作署名的文件),均可作为证据使用。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获取专业解答,125200 人正在咨询
取保候审后是否仍可能判刑
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中的强制约束手段,针对未监禁嫌疑人,以防逃脱和干扰司法进程。分为担保人保证或缴纳保证金两种方式,要求嫌疑人配合传唤。尽管实施,但不影响最终刑法判决。
10w+浏览
刑事辩护
被抚养人生活费仍需赔偿
[律师回复] 对于被抚养人生活费仍需赔偿这个问题,解答如下, 《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这是侵权责任法关于人身损害赔偿范围的规定,与《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相比,《侵权责任法》取消了被抚养人生活费赔偿。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若干问题的通知》却规定,人民适用侵权责任法审理民事纠纷案件,如受害人有被抚养人的,应当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将被抚养人生活费计入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被抚养人生活费到底还是不是人身损害赔偿项目之
一,实践中争论较大。
有人认为,《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的规定,是对人身损害赔偿范围的规定,体现了完全赔偿原则,是人身损害赔偿范围的总纲,对《民法通则》、《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的规定进行了修订,取消了被抚养人生活费项目,用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涵盖之,对我国原有立法进行了彻底变革,所以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中已经包含了被抚养人生活费,被抚养人生活费不应再单独计算。
笔者认为,《侵权责任法》没有规定被抚养人生活费赔偿,的确取消了被抚养人生活费这一原有的赔偿项目。但是,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是对受害人未来收入损失的定型化赔偿,《人身损害赔偿解释》规定的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是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基数量化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并不完全等同于受害人未来的收入。此外,已经实施了17年之久,并于2020年刚刚修订的《国家赔偿法》,也规定了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但《国家赔偿法》规定的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也未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基数量化,而是以全国平均工资为量化基数。2020年度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7147元,按照《国家赔偿法》规定,死亡赔偿金和丧葬费总额为742020元,扣除丧葬费920
20.5元后,死亡赔偿金为65007
2.5元,而笔者所在的黑龙江省省,2020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85
6.5元,按照《人身损害赔偿解释》规定计算,死亡赔偿金仅为202030元,远远低于《国家赔偿法》规定的标准。所以,《侵权责任法》虽然没有规定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标准,但《侵权责任法》规定的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的内涵与《人身损害赔偿解释》规定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的内涵应当是不同的。在法律及立法解释对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标准没有作出新的规定之前,最高人民为了满足审判工作的需要,下发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若干问题的通知》,将被抚养人生活费计入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中。所以,被抚养人生活费仍需赔偿。
丧偶儿媳改嫁仍有继承权
[律师回复] 你好,关于上述的问题,解答如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
第十二条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
第一顺序继承人。
被继承人李某爱人早逝,其有三子,长子李大,次子李耳,三子李山。长子李大于先被继承人亡故,其媳张某自丈夫去世后,便与李耳、李山一起承担了赡养被继承人的义务。但被继承人李某生前有收入和自理能力,较少向儿子及儿媳提出经济或劳务上的要求,儿媳张某也如小叔子李耳、李山一样平常不断前往被继承人的住处探望老人。只是在被继承人李某临去世前
三、四个月,李某因病住院累及子媳,直至亡故。儿媳张某不仅在老人生病疗养期间与李耳、李山轮替伺候,还承担了老人三分之一的丧葬费。后在处理老人的遗物时发现有三万元现金,但李耳、李山持有该三万元后不同意分配给张某,形成纠纷,张某遂诉至,要求按第一顺序继承人的身份继承遗产。
该案在审理过程中形成分歧,第一种意见认为:张某享有继承权。理由如下:
一、本案中,张某作为被继承人的儿媳,其与李某的关系在法律上是姻亲关系,是基于张某与李某的长子李大的结婚事实而产生的。在李某的长子李大亡故的情况下,这种姻亲关系也随之消灭,则张某与被继承人李某在法律上互不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但张某并未因不用承担义务而放弃对被继承人的赡养,而是在事实上承担了其丈夫应尽的义务。国家为鼓励这种行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明确规定: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进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第十二条)。故,张某享有继承权是有法律依据的。
二、承认张某享有继承权并让其据此分得一部分遗产,这恰好也体现了我国民法所强调的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如前所述,作为丧偶儿媳的张某本无赡养李某的义务,其对李某不尽任何义务都不会受到法律的责难。但她履行了一定的义务,那么在法律上也就应当让她享有一定的权利。而丧偶儿媳、丧偶女婿在合乎法定条件的情况下享有继承权,这种中国特有的继承制度恰能解决这一问题,这即顺乎人情,又符合法理。
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第三十条“对被继承人生活提供了了主要经济来源,或在劳务等方面给予了主要扶助的,应当认定其尽了主要赡养义务或主要扶养义务。”该条的规定已有一定的滞后性,不适用当前的实际情况。因该解释出台时我国尚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完善,国民的养老问题主要满足于吃饱穿暖。至于亲情赡养、精神慰藉,当时考虑尚少。而如今,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老年人生活条件多有改善,他们缺乏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慰藉,目前日渐增多的精神赡养案即是明证。本案中,被继承人李某有收入又有自理能力,其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并不大。倒是在儿子亡故的情况下,儿媳能去探视,这无异能给其极大的安慰。更何况儿媳承担了三分之一的赡养义务。是故,应当承认张某享有继承权并分配给其一份遗产。
第二种意见认为:张某不享有继承权,但享有酌情分得遗产权。理由如下:
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丧偶儿媳享有公婆遗产继承权的法定条件是“对被继承人生活提供了主要经济来源或在劳务方面给予了主要帮助”。具体而言是指经济上给予老人生活费、医疗费等方面的资助,生活上与老人共同生活,经常照料,把老人日常生活料理的井井有条。并且这种行为具有长期性、经常性。本案中张某的行为显然没有达到上述要求.
二、张某不享有继承权,不意味者她的行为在法律上遭到了否定。法律作为评价人们行为的规范,对具有积极意义的行为还是持肯定态度的。我国继承法第十四条后项规定:继承人以外对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可以分给他们适当的遗产。适用该条,酌情分配给张某部分遗产,同样体现了我国民法所贯彻的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设若张某与其亡夫有子女,则张某与其子女代位继承分得的遗产可为三分之一强,设若张某无子女,则其分得遗产可为三分之一弱。这样,较之张某直接享有继承权更有利于处理此类纠纷。
丧偶儿媳改嫁仍有继承权?
[律师回复] 您好,对于您提出的问题,我的解答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
第十二条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
第一顺序继承人。
被继承人李某爱人早逝,其有三子,长子李大,次子李耳,三子李山。长子李大于先被继承人亡故,其媳张某自丈夫去世后,便与李耳、李山一起承担了赡养被继承人的义务。但被继承人李某生前有收入和自理能力,较少向儿子及儿媳提出经济或劳务上的要求,儿媳张某也如小叔子李耳、李山一样平常不断前往被继承人的住处探望老人。只是在被继承人李某临去世前
三、四个月,李某因病住院累及子媳,直至亡故。儿媳张某不仅在老人生病疗养期间与李耳、李山轮替伺候,还承担了老人三分之一的丧葬费。后在处理老人的遗物时发现有三万元现金,但李耳、李山持有该三万元后不同意分配给张某,形成纠纷,张某遂诉至,要求按第一顺序继承人的身份继承遗产。
该案在审理过程中形成分歧,第一种意见认为:张某享有继承权。理由如下:
一、本案中,张某作为被继承人的儿媳,其与李某的关系在法律上是姻亲关系,是基于张某与李某的长子李大的结婚事实而产生的。在李某的长子李大亡故的情况下,这种姻亲关系也随之消灭,则张某与被继承人李某在法律上互不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但张某并未因不用承担义务而放弃对被继承人的赡养,而是在事实上承担了其丈夫应尽的义务。国家为鼓励这种行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明确规定: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进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第十二条)。故,张某享有继承权是有法律依据的。
二、承认张某享有继承权并让其据此分得一部分遗产,这恰好也体现了我国民法所强调的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如前所述,作为丧偶儿媳的张某本无赡养李某的义务,其对李某不尽任何义务都不会受到法律的责难。但她履行了一定的义务,那么在法律上也就应当让她享有一定的权利。而丧偶儿媳、丧偶女婿在合乎法定条件的情况下享有继承权,这种中国特有的继承制度恰能解决这一问题,这即顺乎人情,又符合法理。
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第三十条“对被继承人生活提供了了主要经济来源,或在劳务等方面给予了主要扶助的,应当认定其尽了主要赡养义务或主要扶养义务。”该条的规定已有一定的滞后性,不适用当前的实际情况。因该解释出台时我国尚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完善,国民的养老问题主要满足于吃饱穿暖。至于亲情赡养、精神慰藉,当时考虑尚少。而如今,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老年人生活条件多有改善,他们缺乏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慰藉,目前日渐增多的精神赡养案即是明证。本案中,被继承人李某有收入又有自理能力,其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并不大。倒是在儿子亡故的情况下,儿媳能去探视,这无异能给其极大的安慰。更何况儿媳承担了三分之一的赡养义务。是故,应当承认张某享有继承权并分配给其一份遗产。
第二种意见认为:张某不享有继承权,但享有酌情分得遗产权。理由如下:
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丧偶儿媳享有公婆遗产继承权的法定条件是“对被继承人生活提供了主要经济来源或在劳务方面给予了主要帮助”。具体而言是指经济上给予老人生活费、医疗费等方面的资助,生活上与老人共同生活,经常照料,把老人日常生活料理的井井有条。并且这种行为具有长期性、经常性。本案中张某的行为显然没有达到上述要求.
二、张某不享有继承权,不意味者她的行为在法律上遭到了否定。法律作为评价人们行为的规范,对具有积极意义的行为还是持肯定态度的。我国继承法第十四条后项规定:继承人以外对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可以分给他们适当的遗产。适用该条,酌情分配给张某部分遗产,同样体现了我国民法所贯彻的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设若张某与其亡夫有子女,则张某与其子女代位继承分得的遗产可为三分之一强,设若张某无子女,则其分得遗产可为三分之一弱。这样,较之张某直接享有继承权更有利于处理此类纠纷。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6904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取保候审后是否仍可能判刑
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中的强制约束手段,针对未监禁嫌疑人,以防逃脱和干扰司法进程。分为担保人保证或缴纳保证金两种方式,要求嫌疑人配合传唤。尽管实施,但不影响最终刑法判决。
10w+浏览
刑事辩护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权利人仍不行使民事权利,其民事权利仍受法律保护?
[律师回复] 如果当事人在规定的诉讼时效内,不行使诉讼权力。那么,因此而超过诉讼时效的,属于当事人自动放弃诉讼权力,不受法律保护,另外,当事人可以参照以下规定来计算诉讼时效,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向人民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一百三十六条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
(一)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二)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三)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四)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第一百三十七条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第一百三十八条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时效限制。第一百三十九条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第一百四十条诉讼时效因提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第一百四十一条法律对诉讼时效另有规定的,依照法律规定。
快速解决“行政类”问题
当前6904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权利人仍不行使民事权利,其民事权利仍受法律保护?
[律师回复] 如果当事人在规定的诉讼时效内,不行使诉讼权力。那么,因此而超过诉讼时效的,属于当事人自动放弃诉讼权力,不受法律保护,另外,当事人可以参照以下规定来计算诉讼时效,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向人民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一百三十六条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
(一)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二)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三)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四)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第一百三十七条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第一百三十八条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时效限制。第一百三十九条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第一百四十条诉讼时效因提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第一百四十一条法律对诉讼时效另有规定的,依照法律规定。
职务侵占合同仍法律支持吗
[律师回复] 您好,对于您提出的问题,我的解答是, 职务侵占所签订的合同是无效的,因为签订合同的目的是构成犯罪。合同无效主要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节选)明文规定如下:第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第五十三条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
1.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
2.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其他相关法律条文:第五十四条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第五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
(一)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二)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第五十六条无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销的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第五十七条合同无效、被撤销或者终止的,不影响合同中存在的有关解决争议方法的条款的效力。第五十八条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取保候审后是否仍有可能判刑
即便在监视居住或保证取保候审期间,嫌疑人仍可能面临刑罚。公安调查确认触法后移交给检察院审查,检察院根据事实和证据决定起诉。若法院审理确认犯罪成立且证据确凿,无论嫌疑人处于何种强制措施,均依法予以惩处,不得因此轻视或豁免刑罚。
10w+浏览
刑事辩护
劳动仲裁后仍不付工资怎么办
[律师回复] 你好,关于上述的问题,解答如下, 在工作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申请劳动仲裁,但是劳动仲裁后仍不支付工资该怎么办呢?
劳动仲裁裁决书出来后,在有关工资的劳动裁决确定的履行期限到期后,如果公司未到,此时,该裁决书即为生效,公司仍不发工资,不履行裁决书确定的相关义务,劳动者可持裁决书、执行申请书、身份证复印件等相关材料向当地的基层申请强制执行。
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相关规定,当事人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裁决书,应当依照规定的期限履行。一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申请执行。受理申请的人民应当依法执行。
因此,在单位不履行支付工资义务时,劳动者要学会运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七条
对依法设立的仲裁机构的裁决,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应当执行。
被申请人提出证据证明仲裁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人民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裁定不予执行:
(一)当事人在合同中没有订有仲裁条款或者事后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
(二)裁决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机构无权仲裁的;
(三)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违反法定程序的;
(四)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
(五)对方当事人向仲裁机构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
(六)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枉法裁决行为的。
人民认定执行该裁决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裁定不予执行。
裁定书应当送达双方当事人和仲裁机构。
仲裁裁决被人民裁定不予执行的,当事人可以根据双方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重新申请仲裁,也可以向人民。
劳动仲裁后仍不付工资怎么办
[律师回复] 你好,关于上述的问题,解答如下, 在工作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申请劳动仲裁,但是劳动仲裁后仍不支付工资该怎么办呢?
劳动仲裁裁决书出来后,在有关工资的劳动裁决确定的履行期限到期后,如果公司未到,此时,该裁决书即为生效,公司仍不发工资,不履行裁决书确定的相关义务,劳动者可持裁决书、执行申请书、身份证复印件等相关材料向当地的基层申请强制执行。
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相关规定,当事人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裁决书,应当依照规定的期限履行。一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申请执行。受理申请的人民应当依法执行。
因此,在单位不履行支付工资义务时,劳动者要学会运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七条
对依法设立的仲裁机构的裁决,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应当执行。
被申请人提出证据证明仲裁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人民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裁定不予执行:
(一)当事人在合同中没有订有仲裁条款或者事后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
(二)裁决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机构无权仲裁的;
(三)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违反法定程序的;
(四)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
(五)对方当事人向仲裁机构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
(六)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枉法裁决行为的。
人民认定执行该裁决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裁定不予执行。
裁定书应当送达双方当事人和仲裁机构。
仲裁裁决被人民裁定不予执行的,当事人可以根据双方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重新申请仲裁,也可以向人民。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6904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欠钱不还判刑后是否仍需还债
债务人在困境中仍需偿债,刑事定罪与民事赔偿为独立法律范畴。通常,民间借贷不直接引发刑事责任,但若债务人采用欺诈手段谋取他人财产,可能触犯诈骗罪。若债务人被判没收财产,债权人有权申请用其抵偿债务。
10w+浏览
债权债务
劳动合同到期仍在履行怎么办
[律师回复] 对于劳动合同到期仍在履行怎么办这个问题,解答如下, 劳动合同到期后不会自动延续,用人单位需要提前一个月发出是否续签的询问函与劳动者确认,双方沟通一致后重新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到期不续签:
1、用人单位提出不续签的,应该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工作1年支付1个月工资如果劳动者存在《劳动合同法》14条的情况下要求续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话,用人单位拒绝续签违法,应该支付劳动者赔偿金,工作1年支付2个月工资
2、劳动者不续签的话,除非是以用人单位提供的新的劳动合同约定的条件降低为由才有经济补偿金,否则无经济补偿金。
相关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
第十四条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
(二)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
(三)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
第三十九条和
第四十条
第一项、
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第四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
(三)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四)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五)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四项、
第五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获取专业解答,125200 人正在咨询
律图 > 法律知识 > 刑事辩护 > 刑事处罚辩护 > 判刑后是否仍有可能判缓刑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