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同诈骗罪罪犯不追偿怎么办
倘若遇到合同诈骗犯罪者未能履行偿还责任的情况下,被害方可尝试以下诸多法律途径来保护自身利益。首要的步骤是当事人有权向当地法院提交申请,请求依法实施强制执行,促使犯罪分子尽快履行相应的赔偿责任。在此过程中,法院将会依据法律规定,通过调查犯罪分子名下所有的资产状况,例如银行储蓄账户、房产、车辆等等,随后依法做出合理处置,以确保受害人能够得到应有的赔偿。如果确认犯罪分子存在着隐匿或转移财产等逃避赔偿责任的行为,被害方还可向法院提供相关证据和线索,请求法院对此类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惩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六条
【赔偿经济损失与民事优先原则】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
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犯罪分子,同时被判处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全部支付的,或者被判处没收财产的,应当先承担对被害人的民事赔偿责任。
遇合同诈骗,未获赔偿时,受害方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要求犯罪者履行赔偿。法院将调查其资产,如银行、房产、车辆等,并依法处理以保障赔偿。若发现隐匿或转移财产,可提供证据,请求法院严惩此类行为。
二、合同诈骗罪数额较大是多少
签订或履行合同时,如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法,致使对方当事人的财物受到损失达到法定额度,即构成合同诈骗罪。
关于其具体规定如下:
若个人实施此犯罪行为,涉案金额需达人民币1万元及以上;
若单位实施相同行为,累计数额需超过人民币10万元及以上。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涉案人员的刑事处罚通常会根据涉案金额的大小划分为以下几类:
情节较为严重者,可能被判罚3年至10年的有期徒刑,同时须缴纳罚金;
而对于犯罪行为达到极致,社会危害性极大的罪犯,可能面临10年以上有期徒刑直至无期徒刑的严厉惩罚,此外还需支付罚金或没收全部财产。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以下几种情形均可作为审判机关判定案件性质以及量刑标准的重要依据:
(一)以虚构的主体身份或冒充他人名义进行合同签署;
(二)利用伪造、篡改或失效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文件来担保自己的经济责任;
(三)在自身并未具备真正履约能力的情况下,以承诺提前履行小额合同或者仅完成合同部分条款的方式,引诱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
(四)接受了对方当事人支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担保财产之后,却选择逃逸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三、合同诈骗罪数额认定标准规定多少
依据现行法律条文,关于合同诈骗罪的赃款数额的明确划定,其判断准则主要划分为“数额较大”“数额巨大”以及“数额特别巨大”三个层次。其中,对于“数额较大”,标准定位在20,000元人民币;而“数额巨大”的衡量标准,一般设定在200,000元人民币左右;至于“数额特别巨大”,其界定的基准线则通常设定在1,000,000元人民币以上。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具体的数额标准在不同地域范围内可能会因应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司法实践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其标准可能会相应提高。在司法实践过程中,犯罪数额作为量刑的关键参考因素之一,虽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并不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还需要结合犯罪行为的手段、情节、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考量。
遇合同诈骗,未获赔偿时,受害方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要求犯罪者履行赔偿。法院将调查其资产,如银行、房产、车辆等,并依法处理以保障赔偿。若发现隐匿或转移财产,可提供证据,请求法院严惩此类行为。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