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除取保候审是否收监
关于解除取保候审之后是否需要重新收监的问题,需依具体案件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与判断。
若在后续的侦查工作、审查起诉环节或审判阶段中,查明该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确属存在违法行为并且应受相应的刑事制裁,便可能面临再次收押。
然而如通过深入调查确认,该案情存在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状况,或者其犯罪行为情节显著轻微、无法视为切实的违法行为等特殊情形下,则可能无需进一步收押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期限及其解除】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解除取保候审后是否重新收监,需视案情而定。 若后续侦查、起诉、审判中发现确凿违法事实需受刑责,或再被收押。 但若查实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犯罪情节极轻微不构成违法,或可免于再次收监。
二、解除取保候审一般意味着什么
解除取保候审表示公安机关尚未获取充足证据确认犯罪嫌疑人存在犯罪事实,或者因必要需要更改其他强制措施。
重要性在于解除取保候审并不代表司法程序就此结束,而是充分说明负责立案的公安机关或检察机构,在当前阶段尚无充足证据证明嫌疑人涉嫌犯罪,因此在未经新证据进一步证实之前,他们将不再继续追溯嫌疑人的刑事责任。
然而,解除取保候审并不意味着案件终结,这是因为取保候审的有效期仅为一年,如果在期内仍然无法收集到足够证据对相关犯罪嫌疑人进行审查起诉,那么只能解除了取保候审,但只有待收到撤销案件决定书时,才能视为真正意义上的结案。
取保候审系指侦查机关责令犯罪嫌疑人提供担保人或者缴纳保证金并签署保证书,以确保其不逃避或阻挠侦查工作,并随时听从传讯出庭作证。
这种措施通常适用于罪行轻微,无需实行拘留、逮捕,但需对其行动自由进行适当限制的犯罪嫌疑人。
关于取保候审的解除,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首先,侦查部门若发现应对取保候审的当事人免于追究刑事责任。
在此类情况下已有确凿证据证明当事人无罪,或者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所列举的六项法定情形。
其次,取保候审期限届满。
根据法律规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取保候审的最长年限不得超过12个月。
一旦期限届满,必须依法立即解除取保候审。
最后,因变换其他强制措施而予以解除。
这类情形主要发生在被取保人违反了取保候审应遵守的规定,存在潜在社会危害性的可能性,或者其取保候审的特殊条件(例如病愈、哺乳期结束)消除从而终止。
《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三、取保候审后又犯罪怎么判决
取保候审作为一项严厉且严肃的刑事司法程序,若犯罪嫌疑人在此期间再度境内外违法犯罪,势必面临愈发严重的法律制裁及不良后果。具体而言,犯罪嫌疑人将有可能遭受撤销取保候审资格的处罚,进而重新被羁押;此外,对于其所犯下的新的罪行,也将与原有罪名合并进行审判和量刑。而最终的判决结果,将依据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的恶劣程度、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性以及犯罪嫌疑人的悔过表现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考量。在此,我们强烈建议犯罪嫌疑人在取保候审期间务必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防重蹈覆辙。倘若遇到任何特殊状况或疑虑,请务必及时咨询专业律师,以便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
解除取保候审后是否重新收监,需视案情而定。 若后续侦查、起诉、审判中发现确凿违法事实需受刑责,或再被收押。 但若查实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犯罪情节极轻微不构成违法,或可免于再次收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