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伤认定中断时效怎么计算
关于工伤认定时效的中断问题,这通常意味着在特定的时效期间内,由于出现了法定的事项导致先前已经度过的时效期间全部失去效力,自此开始,必须要从新计算时效期间。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某位劳动者因为不可抗力或者存在其他合法且充分的原因而无法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那么这个时候时效中断就会发生。当这种阻碍因素消失之后,就要重新来计算时效。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按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应当由省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的事项,根据属地原则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设区的市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办理。
用人单位未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时限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在此期间发生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该用人单位负担。
二、工伤认定中止通知书具有可诉性吗
在进行工伤认定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中止的情况,此时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将受理该工伤认定请求,随后若发现存在终止情形,则需即时暂停对工伤认定的工作,并向申请方提供《工伤认定中止通知书》。
当中止的情形消散之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再次启动工伤认定程序,且需要继续作出最终的工伤认定决定。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工伤认定中止通知书》并不具备实体上的可诉性,即无法作为独立的诉讼标的引发正式诉讼。《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受理的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在15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
作出工伤认定决定需要以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结论为依据的,在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尚未作出结论期间,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时限中止。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与工伤认定申请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三、工伤认定中止的情形法律规定
在现行的工伤认定制度中,存在一种常见的现象即工伤认定程序被适时地中止。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形之中:首先,当认定过程必须依赖于司法机关或者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最终裁决时,如果这些机构的相关程序尚未完全结束,那么工伤认定程序也将随之中止;其次,如遭遇突发性的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使得工伤认定工作变得异常困难,此时也可能出现工伤认定程序的中止;最后,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的规定,当出现其他需要中止的特殊情形时,工伤认定程序亦有可能被中止。值得一提的是,在工伤认定程序中止期间,工伤认定的时效将会暂时停止计算,直至中止原因消除之后,才会重新启动工伤认定程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保证工伤认定结果的准确性与公正性,防止在关键事实模糊不清或者客观障碍存在的情况下做出错误的认定。同时,我们也提醒用人单位及工伤职工要时刻关注工伤认定的进程,积极主动地协助提供相关资料与信息。
工伤认定时效中断指时效内因法定事由,如不可抗力或合法充分原因,导致已过时效无效,需重新起算。如劳动者因故未能在期限内申请,时效即中断。待障碍消除后,时效重新计算。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