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要之点在于罪行必须是已经实际发生过的,这就意味着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出现了可能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其次,必须对相关人员追究相应的刑事法律责任,也就是说,根据法律规定,这些人所实施的行为理应受到刑事制裁。
再次,必须确定明确的犯罪嫌疑人,因为如果无法确认犯罪嫌疑人和犯罪事实,那么立案侦查工作将会受到较大的阻碍。
最后,案件必须属于该司法机构的法定管辖权范围之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
【对立案材料的审查和处理立案的条件】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二、立案标准和追诉标准的区别
立案标准以及追诉标准在实质上具有极为相似的概念诠释。立案标准乃是判断某一类案件是否初步具备成立条件的重要依据。而所谓的“追诉”则特指公安机关及检察机关在立案侦查、审查批准逮捕以及审查起诉等环节中所开展的一系工作,而此处所提及的追诉标准,实则即是指负责此类刑事案件侦查及起诉的相关机构所设定的启动刑事诉讼流程的衡量尺度,这一点与立案标准在本质涵义方面有着很大程度的相通性。例如,自2015年修订实施以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及公安部联合颁布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对于理解刑事诉讼流程中的立案与追诉标准皆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回顾整个刑事诉讼程序运作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追诉标准的意义与立案标准基本等量齐观,皆致力于启动正式的刑事诉讼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条
民事案件的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对民事案件独立进行审判,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
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三、立案标准和量刑标准怎么规定的
所谓立案基准,即是关于如何判定某项行动是否构成犯罪,进而应当激发刑事诉讼程序的评判准则;这其中包括了各个犯罪类型各自不同的立案标准。立案标准的设定,往往是基于犯罪行为本身所具备的性质、情节、以及其可能给社会带来的潜在危害性等各种因素进行全面考量。而在认定犯罪行为已经成立,刑事诉讼程序已然触发之后,接下来便是量刑标准的引入环节;此过程中,我们会结合犯罪事件的实际状况、犯罪性质、情节严重程度、给社会体系所造成的损害程度等等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再加上犯罪嫌疑人的服罪悔过态度,是否具有自首立功之类的情况一起进行深入考量。举例而言,针对盗窃罪这一犯罪类型,普遍的立案标准是当盗窃金额达到相应的大额标准(通常情况下,1000到3000元以上起步)时才能够激发出刑事事例的立案程序。至于量刑部分,如果被认定为盗窃金额较大者,将会受到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的惩罚,同时还伴随着附加或者单独的罚款惩治。不过,每种具体犯罪类型的立案标准和量刑标准,都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予以明确规定与核准实施。
关键在于罪行已实际发生,即现实中有违反法律的行为。 其次,需追究相关人员刑事责任,依法制裁其行为。 再次,需明确犯罪嫌疑人,否则立案侦查受阻。 最后,案件需属该司法机构管辖范围。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