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刑事犯罪类型中,涉及侵犯个人财物安全的盗窃罪通常不适用于刑事和解程序。
缘由在于,盗窃罪往往属于社会危害程度相对较大的财产类犯罪案件类别之一。
然而,在符合某些特定且轻微情况的前提下,如涉案金额较低、犯罪分子为初次犯法、积极主动地退还所盗取的物品并且获得了受害者的谅解等其他条件的支持,司法机构方可在综合考虑各类因素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措施给予罪犯从轻发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八条
【和解协议的适用范围】下列公诉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和解:
(一)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
(二)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内曾经故意犯罪的,不适用本章规定的程序。
盗窃罪一般不适用刑事和解,因其为社会危害较大的财产犯罪。但在涉案金额小、初犯、主动退还财物并获受害者谅解等轻微情况下,司法机构可考虑多种因素,对罪犯酌情从轻处理。
二、盗窃罪适用监视居住么
这需要根据实际状况进行判断。
其次,监视居住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主要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及公安机关为了确保刑事审判的顺利进行,限制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特定时期内不得离开所居住或指定的场所,同时对他们的活动范围和行动自由进行严格监控和限制的一种强制措施。
然而,我们必须明确,监视居住实际上只是刑事诉讼过程中所采用的强制手段之一。
强制手段,通俗地说,就是由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构依据法律,对涉嫌犯罪之人的人身自由进行必要的限制或是直接适用剥夺的各种强制性方式。
这里提到的强制措施,并非惩罚性质,而仅仅是一种调查途径,旨在防止犯罪嫌疑人逃避司法追诉、提供虚假证词、销毁关键证据、进行新的犯罪等行为。
因此,无论是将被拘留人员送至看守所监禁,还是在家中实施监视,实质上仅是因案情差异及严重程度的不同而表现出形式上的区别,其最终目的仍然是出于防范之需而非处罚目的。
《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三、盗窃罪适用于善意取得吗
盗窃这类犯罪并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善意取得制度要求受让人在取得该项不动产或动产之时为无过失(善意)状态,并且以公平公正的价格进行转让;同时,转让的财产倘若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属于应予登记之列的,则必须依法予以登记;反之,若无需登记,则需已实际交付予受让方可生效。然而,在盗窃这一特殊情况下,被盗物品是通过非法途径取得的,盗窃者对此物并无合法处理权益,所以受让人获得此物的过程并非源于正常的交易以及合法的表象标示。即便受让人在主观上表示其行为为善意的,他/她亦不能够构成善意取得。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这些来源不合法的物品无法达到善意取得制度对合法性、公开性和平常交易的严格要求。
盗窃罪一般不适用刑事和解,因其为社会危害较大的财产犯罪。但在涉案金额小、初犯、主动退还财物并获受害者谅解等轻微情况下,司法机构可考虑多种因素,对罪犯酌情从轻处理。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