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未成年人的维权途径有哪些
未成年人维权的有效途径有哪些
涉及未成年人权益保障的渠道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若未成年人在没有合理缘由的情况下遭到学校的开除学籍处理,此时他们可以向相关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寻求帮助与解决方案;
其次,如果未成年人在未经合法授权的情况下被某些单位雇佣为童工,那么他们可以向相关的劳动监管部门提出申诉并要求得到妥善处理;
再次,当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侵犯时,他们应当立即向当地的派出所或者公安局报案,以便警方能够及时采取行动,对犯罪分子进行追责;
最后,如果未成年人遭遇到国家公职人员滥用职权所导致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以及非法搜查等行为,他们有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向人民检察院提出控告。
此外,如果未成年人在家庭环境中遭受了虐待,他们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按照刑事自诉案件的审判程序进行审理和裁决。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条
保护未成年人,应当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处理涉及未成年人事项,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优先保护;
(二)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
(三)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
(四)应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五)听取未成年人的意见;
(六)保护与教育相结合。
二、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该是谁
关于未成年人的监护权归属问题,法律规定其监护人应由父母担任。
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监护权可能会交由以下人士代为行使:
首先,当未成年人的父母双亡,或因无法履行监护职责时,维护未成年人权益义务便会落在有监护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同胞兄弟姐妹等亲属之间;
其次,如果以上亲属皆无力承担这份重任,可征得未成年人的父亲及母亲所在单位或是未成年人住所地的社区、村委会以及愿意肩负这份重大责任的姻亲和友人的同意后,他们同样可行使监护权。
最后,倘若未能找到以上法定监护人,那么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的单位,未成年人住所地的社区、村委会以及民政部门都有可能被委派成为该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民法典》第二十七条
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兄、姐;
(三)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
三、未成年人的犯罪怎么判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事例的审理与判决,必须综合诸多因素进行全面权衡。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未满十二周岁的青少年实施任何形式的犯罪行为,均无需承担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但不足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若在故意杀害、故意伤害他人的过程中导致受害者死亡或遭受严重残疾,并且情节极其恶劣,经过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并予以追诉的情况下,才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然而,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但尚未达到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而言,他们仅需为故意杀人、故意伤害他人致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纵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特定类型的犯罪行为负责。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事例时,我们应遵循从轻或减轻处罚的原则,并在判决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涉案人员的年龄、犯罪性质、情节、社会危害性及悔罪表现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此外,在司法实践中,我们还将重点关注对未成年罪犯的教育、感化以及挽救工作。
未成年人维权途径包括:对学校开除学籍可向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申诉;被雇佣为童工可向劳动监管部门申诉;身心健康受侵犯可向警方报案;遭受公职人员非法行为可向人民检察院控告;家庭虐待可直接向法院提起自诉。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