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注销后职务侵占罪的法律后果分析
当公司完成注销手续之后,已无权再对其追究任何责任。尽管如此,仍需强调的是,即便企业解散,其主管人员也将依然面临着可能的刑事指控。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若企业的行为构成犯罪并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则必须按照法定程序,给该企业判处适当的罚金。然而在企业完成注销之后,由于不再存在可被判罚的实体单位,故而无法再对其施加刑罚。
然而,企业的主管人员仍然在位,依据我国法律规定,他们仍应为企业的违法行为负责,并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一条
【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凡在各类公司、企业或者其他相关机构中担任相应职务的员工,如果滥用其职务上的便利条件,利用职务之便,将所任职机构的财产非法占有,并且涉及的金额达到了数额较大的情况下,应对其实施严厉的刑事制裁措施——处以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刑罚,同时还需要对其追加罚金;
倘若涉及的财产数额更为巨大,应判处被告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样还要处以罚金;
然而,若涉及的金额已经超过了特别巨大的范围,那么被告人将面临严重的惩罚,那就是被处以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甚至无期徒刑的刑罚,而且同样也要附带罚金处罚。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涉及本罪的被告,主要是特指在我国某些特定类型的企业——既包括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法人组织,也算是企业所有者——的领导人物:
比如,企业的董事会成员与监事会成员,但需警醒的是,这些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必须先排除了其可能具有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因为这类人员掌握着实实在在的权力,无疑是可以以其为犯案对象的。
此外,在上述提到的这类公司中,第二类人员则指的是除上述所述的董事部成员、监事部成员以外的经理及部门主管,以及公司内的普通职员和工人们。
本罪中所规定的主观要件是:
被告的犯罪意图是直接且明确的,其中包含了非法占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相关机构的财产这一根本目的。
换句话说,行为人主观上迫切期望在经济层面上获取对相关机构财产的拥有权、收益权以及支配权,而至于最终是否真正实现了这些权益,都不是判断本罪成立与否的关键因素。《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
【职务侵占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
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三、职务侵占罪要判多少年
关于职务侵占罪的量刑标准,主要依据于犯罪嫌疑人所侵占财产价值的大小以及其导致的社会危害性程度进行衡量与判断。若犯罪价值达到数目较大者,应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刑罚,并且需要处以罚金;若犯罪价值达到了数量巨大级别,那么他将会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也需要承担罚金责任;然而,对于那些犯罪价值极其庞大者来说,他们将面临的是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是无期徒刑,同样必须支付相应的罚金。这里所称的“数量较大”一般是指六万元人民币以上至一百万元人民币以下的范围;而“数量巨大”则通常是指超过一百万元人民币的情况。然而,在实际量刑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充分考虑到犯罪嫌疑人是否存在自首、立功、积极退赃等可以从轻、减轻刑罚的情节,例如他们是否曾有过累犯行为等可能导致加重刑罚的情形。
完成公司注销后,无法再追究其责任。但企业解散后,主管人员仍可能面临刑事指控。若企业行为构成犯罪,需按法定程序判处罚金。注销后,因无实体可罚,企业无法再受刑罚。然而,主管人员仍在,需依法为企业的违法行为负责,并承担刑事责任。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