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帮信罪明知怎么认定
“帮信”罪中“明知”的认定方法
在判断帮信罪中“明知”这个关键概念时,我们需要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细致分析和深入研究:
首先,站在故意的视角来审视,帮信罪所必需具备的明知应为概括故意下的明知,也就是说,行为人需清晰地意识到其所提供的帮助将被用于某些犯罪活动。
然而,对于这些犯罪行为究竟属于哪一类罪行,并无明确规定;
其次,从明知的本质属性来看,它是一种实际存在的认知状态,同时也是帮信罪行为人在客观环境中所形成的真实感知;
最后,从明知的程度上来说,这种明知必须是确切无疑的,而非仅仅存在某种程度的合理怀疑或是模糊的预感。因此,帮信罪行为人的主观明知必须是确定性或高度可能性的明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二、帮信罪明知和不明知怎么判断
何谓“明知”与“不知情”在帮信罪中的判定:
1.明确知晓并非必须以双方犯意沟通为基础。
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理论体系中,“明知”被定义为责任要素中的故意行为,其既包含认识因素又包括意志因素。
具体而言,“明知”属于认识因素部分,是认定犯罪成立的前置条件。
在理解方面,“明知”既包含了实然层面的知情,亦涵盖了可能存在的知情;
其中前者被称作确定已知,后者则含有推定容许之可能性。
2.“明知”所涉及的范畴仅限于基于常识性推断或许能获悉的事实信息。
在实践操作中,我们对于明知的理解应当严格限定于基本的认知范畴内,仅限于在整体环境之下公开的或可以被推断出的事实情况。
有学界专家持此观点,认为本罪规制的事项具有广泛性和平等性,为了避免责任主义地扩大适用范围,唯有当行为人深度介入到特定案件之中时方才对其实施严厉惩处,因此本罪的“明知”并不包括可能知晓的情况,而只能是确切已知的事实。
3.“明知”并非意味着有关事实情况有明确界定或必须明确指出,而是基于一种合法性的价值评判原则。
在另一方面,我们亦无需纠结于“明知”所指向的事实内容为何种特定的事实信息。
依照部分共谋定罪理论,只要协助者与主要罪犯之间存在着具体实际上的因果关联,便可以被视为共同犯罪行动。
若按照该方式来进行判定本罪的话,那么设立单独设立该罪名的必要性便不复存在,只需以共犯身份加以惩处即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
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三、帮信罪明知的情况下不起诉会怎么样
若在帮助信息网络活动犯罪(即“帮信”)事例中,因被告方在行为发生时已知晓情况下却未被起诉,这便代表了检察机关经过严谨审慎的审查后,得出结论认为的,犯罪嫌疑人行径固然构成犯罪,然而综合考量多种要素,诸如犯罪情节较轻,具备法定的从宽或减轻处罚情节等等,故决定不对该事例提交至法院进行审判。在做出不起诉裁决之后,犯罪嫌疑人在法律意义上将不再被视为有罪之人,因此不会遭受刑事处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其行为被全然否定或者忽视,相关的违法记录或许仍将保留。与此同时,不起诉裁决亦可能对犯罪嫌疑人的个人信用状况、职业生涯发展等方面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具体的影响程度则取决于具体案情以及相关法规的规定。
“帮信”罪中“明知”的认定涉及三方面:一是明知须为概括故意,即行为人清楚其帮助将用于犯罪活动,但不必明确具体罪行;二是明知是实际认知状态,是行为人在环境中形成的真实感知;三是明知必须确切,非合理怀疑或模糊预感,而是确定性或高度可能性的明知。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