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图审稿专业委员会3轮严审

犯罪中止是指什么概念

帮助5人 3w浏览 匿名 2022-12-04 江苏徐州
问题相似?试试立即获取解答吧~
律师解答 共1条
  •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咨询我
    犯罪中止的概念是: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犯罪过程中”,是指从犯罪预备起到犯罪既遂前的全过程。其中包括犯罪的预备、着手、实行和行为实施完毕之后追求的结果发生之前。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十四条,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全文
    10 2022-12-04
文章涵盖面广,如需要针对性解答,可立即咨询小助手
咨询助手
24小时在线
立即咨询 >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解答仅供参考,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展开
问题没解决?125200人选择咨询律师
当前6634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犯罪中止是指什么概念
一键咨询
  • 176****0708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1****3810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6****1024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3****5808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0****7251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6****7478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 宿迁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6****732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2****1168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6****148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1****7461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8****3436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5****301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6****1803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4****6425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5****6706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2****3531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1****5048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6****218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7****6805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4****702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7****3051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5****7012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3****5263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6****7031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3****212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5****1150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0****3684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6****6474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2****1207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2****2678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7****245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4****5015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6****3120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7****8454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0****5124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4****1478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6****2234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7****2606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7****5237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8****3844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2****5071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8****743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0****421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8****4800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1****7847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7****0884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2****0806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6****2632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4****4874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0****3732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为您推荐
盐城180****3863用户3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淮安178****1004用户1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无锡188****4935用户4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犯罪中止概念及特征
当前的社会中,在就业、出行、购物等各种情形时,都是可能会遇到一些法律权益被他人侵害等一系列的法律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多学习了解一些法律知识,这样在面对这些法律问题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法律的方式来维权了。在本文内容中我们对犯罪中止概念及特征进行了解答,希望能解答您的问题。
10w+浏览
刑事辩护
问题没解决?试试问律师吧~
精选本地好评律师,为您提供1对1专业解答
立即问律师
犯罪中止的概念是什么
根据《刑法》第24条第一款规定,犯罪中止的概念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犯罪中止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在犯罪预备阶段或者在实行行为还没有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放弃犯罪;二是在实行行为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10w+浏览
刑事辩护
游戏推广装女的犯法吗
[律师回复] 解析:
在一般的情况下,对游戏产品展开推广活动并不涉及到任何违反法律取规的事项。
然而,对于骚扰性广告信息的发布,其是否会构成刑事罪行,那么这主要取决于实际的推广手段以及传播内容的性质和特征。
如果我们所传播的是由官方推出的网络游戏或应用程序,且只是为了完成正常的宣传与营销环节,那这样的举动基本上可以说是合法合理的民商事行为,并不能被视为违法行为。
可是,如果在推广活动中包含有欺诈性的行为,比如说通过散布虚假的信息或者做出不实的保证来引诱消费者,那么这样的做法无疑已经触犯到了法律的界线,进入了违法犯罪的领域。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九条
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经营者对消费者就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和使用方法等问题提出的询问,应当作出真实、明确的答复。
商店提供商品应当明码标价。
第二十条
经营者应当标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记。
租赁他人柜台或者场地的经营者,应当标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记。
第二十一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或者商业惯例向消费者出具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消费者索要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的,经营者必须出具。
快速解决“诉讼仲裁”问题
当前6986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v推犯法吗
[律师回复] 解析:
微信推广行为在法律范畴内通常并不被认为是违法的。
然而,倘若微信推广所涉及的广告具备真实性与合法性,且不含任何虚假或易引起误解的成分,同时也未对消费者进行任何欺骗和误导行为的话,那么这类推广便可以实施。
需要注意的是,微信推广主要指借助微信平台来实现企业的市场营销需求,例如通过微博、微信、QQ等社交媒体账号进行宣传。
然而,若微信推广的内容涉及到不良信息,则有可能触犯相关法律法规,甚至构成犯罪。
具体而言,微信推广可能涉及到诈骗罪、协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以及掩饰、隐瞒非法所得罪等多种罪名,这些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广告法》第九条
广告不得有下列情形:
(一)使用或者变相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国歌、国徽,军旗、军歌、军徽;
(二)使用或者变相使用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或者形象;
(三)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
(四)损害国家的尊严或者利益,泄露国家秘密;
(五)妨碍社会安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六)危害人身、财产安全,泄露个人隐私;
(七)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者违背社会良好风尚;
(八)含有淫秽、色情、赌博、迷信、恐怖、暴力的内容;
(九)含有民族、种族、宗教、性别歧视的内容;
(十)妨碍环境、自然资源或者文化遗产保护;
(十一)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情形。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犯罪中止概念内容有哪些?
犯罪中止概念内容有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从而自动的放弃犯罪或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只要认定为犯罪中止,那么在处罚上面是可以减轻或者是从轻处罚的,这都是有法律规定的。
10w+浏览
刑事辩护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
获取专业解答,11w人正在咨询
犯罪中止的概念是怎样的?
犯罪中止的概念是犯罪嫌疑人在具体实施犯罪的过程当中,自动主动的放弃了犯罪行为,或者是有效的防止了自己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结果发生的,在这种状况之下处罚力度是比较小的,这也可以看出来,我们刑法当中是鼓励犯罪中止的发生的。
10w+浏览
刑事辩护
双方合同不能触犯第三方合法权益吗
[律师回复] 解析:
在商业合同制定过程中,我们需要慎重考虑将第三方吸收进合同体系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所谓“合同中的第三方”,特指除了作为合约签署双方外,还与其或其中一方拥有明确法律关系、且在其自身拥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实体单位。
该类实体的行为或决定,有可能对合约双方乃至影响到他们行为所涉及的其他独立民事个体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当因合同条款执行而导致的损害有可能波及到第三方利益时,该第三方有权以原告的身份参与到诉讼程序中,寻求法律上的保护和补偿;
如果需要由第三方来承担相关债务,则可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方式,请求法院进行裁决并强制要求第三方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二十二条
当事人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债务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第三人可以直接请求债务人向其履行债务,第三人未在合理期限内明确拒绝,债务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第三人可以请求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抗辩,可以向第三人主张。
快速解决“合同事务”问题
当前6267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7660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犯罪中止的概念、特征及处罚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无论我们是在购物、出行、学习还是工作中,都是离不开法律知识的,我们应该要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您的生活正面临着与犯罪中止的概念、特征及处罚相关的问题而无法解决的话,那么可以从本文内容中来寻找答案。
10w+浏览
刑事辩护
工程合伙人套钱犯法吗
[律师回复] 解析:
在金融领域内,关于套取资金的问题,存在着众多的违法违规行为,甚至明确涉及到刑事犯罪活动。
这些行为可以被归为集团公司或组织层面的违法行为(或者是可能导致刑事犯罪的渎职行为)以及员工个体层面的违法行为(或者是可能触犯刑律的渎职行为)。
此外,这类行为还存在着直接负责相关事务的人员的违法行为(或者是可能构成刑事犯罪的渎职行为)以及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违法行为(或者是可能引发刑事犯罪的渎职行为)等不同层次的区分。
因此,对于此类行为的性质认定,需要依据具体的违法违规(或者是可能构成刑事犯罪的渎职行为)事实进行深入分析和判断。
法律依据: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六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有关财政资金,限期退还违法所得。
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
对直
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
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
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财政资金;
(二)截留、挪用财政资金;
(三)滞留应当下拨的财政资金;
(四)违反规定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
(五)其他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六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有关财政资金,限期退还违法所得。
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
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
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财政资金;
(二)截留、挪用财政资金;
(三)滞留应当下拨的财政资金;
(四)违反规定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
(五)其他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顶部
律图法律咨询 发来一条私信

你好,您的法律问题还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吗?可以直接私信我单独沟通哦~

温馨提示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律师
律图法律咨询 24h在线
18万+

认证律师

15亿+

普法人次

9

最快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