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图审稿专业委员会3轮严审

哪些情形下,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最新修订 | 2024-03-03
4w浏览 8点赞
律师解析
根据
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展开

劳动合同案件·推荐文章

镇江181****8868用户3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苏州178****1627用户3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扬州178****3306用户2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问题没解答? 125566人选择咨询律师
6761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哪些情形下,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一键咨询
  • 苏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0****762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 徐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0****3502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8****706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0****7312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7****234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4****7125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3****0883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4****8615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0****2647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1****7228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8****075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3****831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7****8276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6****3707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8****6263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4****0403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8****7301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4****6852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4****6581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5****423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0****414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3****553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3****2384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1****133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5****2205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5****4802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5****766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1****461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5****6077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4****4545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3****533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8****4717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7****1163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8****8700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8****866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4****0381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2****226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6****0415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7****1006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3****008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6****2405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3****6083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5****1555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5****2444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6****230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5****253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3****817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2****2153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5****3318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5****6714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188****3185用户2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盐城135****5743用户1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扬州181****1079用户4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在我国哪些情形下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市场经济体制整体的改型给我国的用工关系是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的,而规范市场劳动关系这是摆在我国政府部门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抛开现在的书面劳动合同的落实效率非常的低,并且签了合同后甚至都有用人单位违法解除的。其实在我国,女性职工在怀孕期和哺乳期以及因公负伤的这些情形下都是不能解除劳动合同的。
10w+浏览
劳动纠纷
哪种情形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1.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2.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3.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4.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等等。
10w+浏览
劳动纠纷
刑事拘留期间如何取得被害人谅解
[律师回复] 解析:
鉴于某些罪犯在其所犯罪行曝光之后能积极地对受害人进行民事赔偿,并取得了其谅解的良好表现,在此基础之上,综合考量犯罪的性质、赔偿数额、赔偿能力,以及罪犯自己的认罪与悔罪等多方面因素后,我们可以做出适当的推理与判断,给予这些罪犯从轻、减轻或免除刑事处罚的宽大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1年1月份,我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便发布了一份重要文件,其中明确指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该文件主要适用于那些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轻微刑事案件。
通常来说,我们将“宣告刑三年以下的情形”视为基本上属于轻微刑事案件的范畴。
然而,如果我们将其限定为“法定刑三年以下的情形”,这无疑将会大大缩小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范围,从而影响到刑事和解制度的充分发挥。因此,既然已经确定为“宣告刑三年以下的情形”,那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也应该考虑到适用“可能判处三年以上的情形”,也就是说,对于那些“可能判处三年以上刑罚的”罪犯,即使最终判决结果仅为三年,他们仍然有资格适用刑事和解程序。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八条
下列公诉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和解:
(一)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
(二)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内曾经故意犯罪的,不适用本章规定的程序。
第二百八十九条
双方当事人和解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听取当事人和其他有关人员的意见,对和解的自愿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主持制作和解协议书。
第二百九十条
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公安机关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
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
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被告人从宽处罚。
哪种情形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无论我们是在购物、出行、学习还是工作中,都是离不开法律知识的,我们应该要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您的生活正面临着与哪种情形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相关的问题而无法解决的话,那么可以从本文内容中来寻找答案。
10w+浏览
劳动纠纷
异地取保候审解除程序需要多久
[律师回复] 解析:
按照当今的法律法规和操作程序,解冻居住权的全过程大约需要耗时十五天左右。以下为详细步骤:
首先,被申请人或其法定代表人需向作出取保候审决定的司法机关或者执行机关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提出关于取消取保候审的申请,同时需明确阐述在取保候审期间并未发生任何违反相关责任及义务规定的行为。
其次,办理案件的相关单位根据申请人的请求和具体情况进行审核,以确定是否满足解除取保候审的条件。
第三步,如经过审核确认符合解除取保候审的标准,案件负责人应撰写《呈请解除取保候审报告书》,待经办案单位审查批准后,案件处理人员将进一步制作《解除取保候审决定书、通知书》,完成解冻手续的办理。
最后,解除对被申请人的监管和限制。在办理相关手续的过程中,案件处理人员需向被申请人宣读《解除取保候审决定书》,并要求其在该决定书的回执上签字确认。若采取保证金担保的方式,案件处理人员还需制作《退还保证金决定书》,并通知被申请人前往指定的银行领取保证金。至此,解冻手续全部办理完毕。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不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诈骗涉案取保候审多久解除
[律师回复] 解析:
根据我国法律法规,人民法院对公诉性质的案件进行审判时,必须在受理之后的两个月内作出判决,最晚也不能超过三个月。
然而,对于可能被判处死刑的案件或涉及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以及存在相关规定所述情况之一的案件,经过上级人民法院的批准,可以将审判期限延长三个月。若因特殊原因仍需延长审判期限的,则应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申请,等待其批准。
此外,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达到较大标准的,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刑事处罚,同时还会被处以罚金;如果数额巨大或者存在其他严重情节的,将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样要承担罚金的处罚;而当数额特别巨大或者存在其他特别严重情节时,将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无期徒刑,并且还要被处以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八条
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
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以及有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
因特殊情况还需要延长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人民法院改变管辖的案件,从改变后的人民法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审理期限。
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的案件,补充侦查完毕移送人民法院后,人民法院重新计算审理期限。
单位行贿罪的构成要件的定罪标准如何认定
[律师回复] 解析:
单位行贿罪所涉及到的构成要素可以被分解如下:
首先是客体要件部分,本罪侵犯的关键性权益乃是国家机关、各类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的正常运营、功能发挥以及良好声誉,犯罪行为针对于具体的财产;
其次是客观要件,在这个环节中,本罪的具体表现形式体现为各类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行政机关、团体出于谋求不当利益之目的而实施的行贿行为,或者是针对违反了国家相关规定的行为,向国家工作人员提供回扣或手续费,而且情节较为恶劣;
再次,本罪的主体即承受责任的单位,其中涵盖了各种类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行政机关以及社会团体等;
最后,从主观要件来看,本罪的主观意图表现为直接故意。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单位行贿罪是指单位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而进行的行贿行为,或者是违反了国家相关规定,向国家工作人员提供回扣或手续费,且情节严重者,通常情况下会对单位施加罚金惩罚,同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且附加罚金刑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三条
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因行贿取得的违法所得归个人所有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九条、第三百九十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什么情况下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当前的社会中,在就业、出行、购物等各种情形时,都是可能会遇到一些法律权益被他人侵害等一系列的法律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多学习了解一些法律知识,这样在面对这些法律问题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法律的方式来维权了。在本文内容中我们对什么情况下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进行了解答,希望能解答您的问题。
10w+浏览
劳动纠纷
受贿罪退赔不到位能减刑吗
[律师回复] 解析:
在关于贪污受贿罪的诉讼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如果未能按照法律要求全额归还赃款,将会直接影响到最终法院针对其量刑的尺度。因此,是否能够获得减刑与能否返还赃款并无关联性,而要想谋求从轻处罚,只能依据是否存在立功表现来决定。
同时需要明确的是,凡是被判处在管制、拘役、有期徒刑以及无期徒刑之中的罪犯,在服刑期间,若能严格遵守监规纪律,积极接受教育改造,确实展现出悔过自新之意,或者有立功表现者,均可申请减刑;
然而,若有以下任何一种重大立功表现,则必须予以减刑:
(1)成功阻止他人实施重大犯罪行为;
(2)向司法机关揭发监狱内外的重大犯罪活动,且经过查证属实;
(3)在科技创新或重大技术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4)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为人,英勇救人;
(5)在抵御自然灾害或排除重大事故时,表现突出;
(6)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其他重大贡献。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八条
【适用条件与限度】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下列重大立功表现之一的,应当减刑:
(一)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
(二)检举监狱内外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
(三)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
(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
(五)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
(六)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
什么情况下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无论我们是在购物、出行、学习还是工作中,都是离不开法律知识的,我们应该要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您的生活正面临着与什么情况下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相关的问题而无法解决的话,那么可以从本文内容中来寻找答案。
10w+浏览
劳动纠纷
交通肇事罪未遂的情形有哪些
[律师回复] 解析:
在法律层面上,犯罪未遂和犯罪预备均为犯罪行为的未完成状态,亦即均未能达到既遂之结局的状态。在此种状态下,无论是因何原因导致未遂或是预备,其核心特征皆是源于非主观上意料之外的因素而无法实现既遂的境地。
然而,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之间的差异在于是否已经启动实行行为。犯罪预备通常包含了准备犯罪的阶段,但由于非主观上意料之外的因素,使得行为人未能展开实际的犯罪行动;相较之下,犯罪未遂则是指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行为,但受限于非主观上意料之外的因素而未能达成既遂的状态。
在评价罪犯行为的过程中,判断其是否已构成犯罪未遂或者犯罪预备的标志在于行为人是否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的动作。
此外,判定是否构成犯罪未遂或犯罪预备的另外一个重要元素便是对犯罪行为是否得到了圆满实现的判断。所谓的犯罪未得以实现,实质上是指由于非主观上意料之外的因素,使得原本的犯罪计划或意图因遭受客观因素的阻碍而被迫终止的状态。无论是犯罪未遂还是犯罪预备,他们的特徵都是由于非主观上意料之外的因素所导致的犯罪行为未能得到圆满实现。
在实践中,较为常见的非主观上意料之外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被害人的激烈反抗;
其次,犯罪行为被现场目击者发现;
再次,第三方的干预,例如警方的介入;
最后,行为人自身能力的限制,如存在严重的生理或心理缺陷等。除此之外,还有可能因为行为人的认知错误而导致犯罪行为未能得到圆满实现。
法律依据: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
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
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快速解决“交通事故”问题
当前6578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消除交通肇事罪怎样处理
[律师回复] 解析:
若已被指控为交通肇事罪,那么该案件记录将无法被抹去或撤销。当您遭遇道路交通事故时,务必保持冷静。倘若出现了人员伤亡情况,您应该立即保护好事故现场,并尽快向当地交通管理部门报告,同时积极展开救援行动。对于受伤较重的受害者,如果周围人员缺乏有效的救治技能,切勿擅自移动他们,而应拨打急救电话120寻求专业医疗援助,以免因不当的搬运导致伤者脊椎损伤、骨折等二次伤害。在报警和救助伤者的同时,您还需联系自己所驾驶车辆的保险公司,启动相关的保险理赔程序。
此外,您也不应逃离现场。关于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理方式如下:
(1)若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尚未构成犯罪,则可对当事人处以200元至2000元不等的罚款,并可处以15天以内的拘留;
(2)若构成犯罪,则将面临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惩罚,若因逃逸行为导致他人死亡,则将面临7年以上有期徒刑的严厉惩处,同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并且终身不得再次获得机动车驾驶证。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
【危险驾驶罪】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
(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顶部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发来一条私信

您好,您的法律问题还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吗?可以直接私信我单独沟通哦。

温馨提示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律师
律图法律咨询 24h在线
18万+

认证律师

15亿+

普法人次

9

最快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