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名誉权的管辖法院是被告所在地,对于实施侮辱或者是散播不实谣言侵害他人权益的行为,都有可能会使得特定主体的名誉权受到侵害。而只要是公民所拥有的合法权利,若是被他人侵害,此时需要向法院起诉时,首先就要确定管辖法院。
二、侵犯名誉权案件如何举证?
1、以文字或音像制品形式侵权的,提供相应载体。
2、以口头形式侵权的,提供证人证言或有关证明材料。
3、以其他形式侵权的,提供相应证据。
(二)侵权后果的有关证据:
1、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证据。
2、造成精神损失的,提供相应证据。
(三)原、被告若为法人,应提供法人资格证明及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
三、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有哪些?
(一)侮辱
侮辱是指故意通过言语、文字或者行为举止等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行为的主观状态应当是故意,其方式可以是言语、书面文字或者行为举止,也可以使上述集中方式的混合。《民法通则》第101条后端规定,禁止用侮辱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民通意见》第140条规定,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捏造事实公然筹划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以书面、口头等行使诋毁、诽谤法人名誉,给法人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法人名誉权的行为。
(二)诽谤
诽谤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散布有关他人的虚假事实,导致他人名誉降低或者毁损的行为。诽谤的主观状态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其方式可以是言语、书面文字或者其他任何使虚假事实散布开来的方式。《民法通则》第101条后段规定,禁止用诽谤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三)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
新闻单位根据国家机关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和实施的公开的职权行为所做的报道,其报道客观准确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其报道失实,或者前述文书和职权行为已公开纠正或拒绝更正报道,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因提供新闻材料引起的名誉纠纷,认定是否构成侵权,应区分以下两种情况:
(1)主动提供新闻材料,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2)因被动采访而提供新闻材料,且未经提供者同意公开,新闻单位擅自发表,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对提供者一般不应认定为侵害名誉权;虽系被动提供新闻材料,但发表时得到提供者同意或者默许的,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只有散播不实谣言,导致有名誉权的主体的形象受到损害的情形,此时他人提起名誉权侵害之诉时,管辖法院才会受理其请求。名誉权的侵害案件在审理的过程中,是会要求原告进行举证,阐述具体的被告实施的侵害行为,之后才会判决。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