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察商家在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时所采取的具体操作手法;
2.检查该商户的经营行为是否有意误导了消费者;
3.审视该商户是否具备主观恶意以建立欺诈行为。所谓“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欺诈行为”是指商家在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使用其他不当手段蒙骗、误导消费者,从而导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害的违法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条
国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国家采取措施,保障消费者依法行使权利,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国家倡导文明、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反对浪费。
二、欺骗消费者构成犯罪的吗
然而,若其行为极端恶劣乃至演变为《刑法》所定义的诈骗罪,便会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
具体而言,诈骗罪是指为了达到非法占有的目的,采用欺骗手段,人为制造出较高金额的公共财产与私人财产损失的犯罪行为。
2、面对广大消费者,经营者在出售商品时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在某些特定情形下可推断为欺诈消费者行为范畴:
(1)在销售过程中添加杂质、混杂假货、以低级品冒充高级品等;
(2)采取虚假或其他非合法手段,使得实际销售的商品数量低于承诺的数量;
(3)将“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伪装成正品进行销售;
(4)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是其他容易使人产生误解的价格形式进行销售;
(5)通过虚假的商品描述、标准、样本等方式误导消费者购买;
(6)在销售商品时不正确标示自身商标与名称;
(7)串通他人进行虚伪的销售诱导;
(8)作虚假的现场展示和说明;
(9)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公众传播媒介对商品进行夸大宣传;
(10)欺骗消费者预先支付款项的行为;
(11)使用邮购销售方式收取价款后未按照约定交付货物;
(12)进行虚假的“有奖销售”、“还本销售”等活动;
(13)以其他虚假或不合法手段欺诈消费市场主体的行为。
在商家精心制作的直播卖货环节,同样不可销售存在质量问题的商品,并且制止虚构销售行为。
如消费者发现售卖方在此过程中有上述欺诈行为并致使其利益受损,消费者有权向该售卖方提起赔偿要求。
倘若商家的欺诈行为涉及到刑事犯罪,消费者可向相关监管机构进行检举揭发。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法律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它可以保护弱者,制约强者,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但是,法律的力量并不仅仅在于它的规定和惩罚,更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理解和遵守。正如本文的标题所提出的问题,“欺骗消费者立案标准是怎样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学习和理解法律,去遵守法律,去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法治社会的理想,才能真正实现公正和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