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政调解仲裁和裁决的区别
行政裁决乃是由行政部门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所赋予之权力,对涉及行政管理活动以及行政合同等方面的民事矛盾纠纷予以审查,进而通过小组决策来解决此类争议的行动过程。另外,行政仲裁则是一项基于协议或者事先制定的协议,将特定程度上涉及到的争议事项移交给仲裁机构进行审理,且仲裁机构需以客观公正的角度对事实与权利义务做出评估和裁判,以此为基础来解决争议问题,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此外,申请人有义务遵循裁决结果的行为准则。
行政仲裁与行政裁决的关联和差异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加以理解:首先,两者均采用三方仲裁的方式,以避免单方面的利益受损;其次,它们都处理涉及民事争议的领域,但是在详细操作层面仍存在区别,总结如下:
首先,适用的法律规范不同。仲裁程序受到《仲裁法》及其相关法律规章的严格限制;而行政裁决则主要依靠国家行政管理机关的职权,以及相关行政法规作为裁定依据。
其次,受理阶段实行的标准不同。仲裁属于协议管辖,仲裁委员会接受案件的前提条件是争议双方已经达成了明确的仲裁协议;而行政裁决更强调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的强制管辖权。
再次,作出裁决的权力机关也不尽相同。仲裁通常由当事人选择的仲裁庭承担责任;而行政裁决则是由国家行政管理权力机构掌握的。
最后,裁定的性质存在本质性差别。仲裁针对的是各种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产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进行评价和裁定;行政裁决更多地表现出国家行政管理机构依据其职权,在上下级的支持互动中开展裁定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二、行政调解和劳动仲裁有什么区别?
1.在法律法规依据上有所区别。劳动争议调解程序所遵循的法律法规包括但不仅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及《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组织及工作规则》等相关条例;
然而,劳动争议仲裁程序则更加依赖于《劳动法》等其他配套法规。
2.对于申请的条件存在差异之处。调解并未成为解决劳动争议的必然途径,相对而言,仲裁才是通过诉讼手段解决劳资纠纷的必要环节。
3.关于申请期限与处理期限也不尽相同。劳动者若欲申请调解,应自察觉自身权益受侵害之日起三十日内,以口头或书面两种方式向所在单位设立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递交申请;若选择申请仲裁,则需从知晓或是怀疑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之日起六十日内,以书面形式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求援。
4.在法律效能方面,存在鲜明对比。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所主持的调解协议虽然具有显著的有建设性意义,却无法起到强制执行的效果,全然需要依赖双方当事人秉持诚信原则自动履行约定;反观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导的仲裁调解书,自送达之日起,便自动具备了法律效力,任何一方当事人都不得要求重新进行仲裁或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5.处理机构方面亦存在显著区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二条
仲裁庭在作出裁决之前,应当先行调解。
在法律体系中,行政调解、仲裁和裁决各具独特性。行政裁决是由政府直属的行政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公正地解决各种民事纷争;而仲裁则是通过双方事先达成的协议,将矛盾提交给专业的仲裁机构进行公正公平的裁决。这两种方式虽同为处理民商事争议的手段,却在规范、受理准则、裁决的执行权等多个方面存在着差异。譬如,仲裁主要应用于平等主体之间因合同产生的纠纷,而行政裁决则更能体现出国家行政管理的权威性和强制力。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