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保候审在什么状态下进行
“取保候审”,乃是刑事诉讼程序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旨在确保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及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对尚未遭受逮捕或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够专职积极地配合侦查、起诉以及审判工作,同时防止他们逃避相关法律程序。在这一过程中,司法机关会要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担保人或者缴纳保证金,并出具相应的保证书,以确保他们能够随时接受传唤,并对其进行非羁押性限制或暂时解除羁押。通常情况下,取保候审适用于以下四类情形:
1.可能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2.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采取取保候审不会导致社会危害性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3.患有严重疾病、生活无法自理,或者正处于孕期或者哺乳期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会导致社会危害性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4.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取保候审的条件与执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中确保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配合侦查、起诉、审判,防止逃避法律程序的制度。通过担保人或保证金,司法机关对他们进行非羁押性限制或暂时解除羁押。适用于尚未逮捕或需变更强制措施的嫌疑人、被告人。
二、取保候审撤销或者变更的情形一般有哪些
-不符合追究刑事责任所应具备的法定要件;
-经调查确认并无足够证据证明对应人员有罪或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在调查过程中,未能找到与事件形成紧密联系的确凿证据。
2.已经到了取保候审的最后期限,应该及时解除取保候审措施。
3.若发现先前所做的取保候审决定存在显著错误或不合理之处。
4.已被逮捕者若患有严重疾病或生活无法自理,且确保实施取保候审不会引起任何社会安全风险。
5.对于已经被逮捕的被告,若案件无法在法律规定的时期内完成审判程序。
6.已被逮捕的被告若是孕妇或是正在哺乳子女的妇女,取保候审并不会引发社会安全隐患。
7.已被逮捕的被告若属于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处管制,宣告缓刑,以及单独适用附加刑,且在生效前案件未得到解决。
8.已被逮捕的被告若在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期间,则被羁押的时间已经超过了第一审人民法院对其判处的刑期期限。
9.已被逮捕的被告若因进行司法鉴定而暂时无法得到解决的案件,相应规定的时限已届满。
10.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若离世,那么取保候审这一保护措施也将不复存在。
11.如果保证人的健康状况出现问题,如死亡,身体遭受重伤等导致无法保证其按时履行其责任,那么取保候审的资格将被取消。
12.若公安机关在提出逮捕申请之后,检察机关拒绝批准并指出案件需要进行复议、复核,或者在移送到检察院后,检察机关决定不起诉并且同样需要进行复议、复核,那么取保候审也同样会面临取消。
《刑法》第七十二条
【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第七十三条
【考验期限】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
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
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三、取保候审撤销后怎么办
基于相关法规,在解除取保候审实行之后,通常会出现下列数种不同的情况以及应对策略。假设是由于事件侦查已经完毕,犯罪事实已然清晰明了,并且证据充足可靠,此时即将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审查起诉或审判程序之中。在此状况之下,涉案人员应该积极响应并配合司法机关所开展的后续各项工作,同时聘请专业律师作为辩护人,为可能面临的诉讼做好充分的准备。倘若因为不应再追究其刑事责任而导致取保候审被解除的话,整起事件或许会就此画上句号。然而,仍然需要关注是否存在其他相关的行政处理措施。若是因为取保候审的期限已满而导致解除,并且事件尚未完全结束,有可能会转变为更严格的强制性措施,例如监视居住或是逮捕等方式。对于被解除了取保候审的当事人而言,必须时刻保持与办理事件的执法机构之间的有效沟通,以便及时掌握事件的最新动态以及自己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总的来说,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中撤销取保候审的具体原因以及事件的发展进度,来采取相应的、合法的应对策略。
“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中确保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配合侦查、起诉、审判,防止逃避法律程序的制度。通过担保人或保证金,司法机关对他们进行非羁押性限制或暂时解除羁押。适用于尚未逮捕或需变更强制措施的嫌疑人、被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