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职人员被采取保释措施是否应停止执行职务
在公务员经过取保候审程序之后,他们仍然具有继续就业的权利和机会。关于这一点,需要明确的是,取保候审并不等同于有罪认定,仅仅表明公务员可能涉及到某种犯罪行为的调查之中,这与最终的裁决结果还有一段距离。在这段时间里,公务员可以正常履行职责,具体情况应当根据相关法规以及用人单位内部既定的规章制度进行安排。
然而,在工作过程中,他们必须严格遵循取保候审的相关要求,未经许可不得擅自离开其固定的居所地址。
《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一条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二)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
(三)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四)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案件情况,责令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遵守以下一项或者多项规定:
(一)不得进入特定的场所;
(二)不得与特定的人员会见或者通信;
(三)不得从事特定的活动;
(四)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驾驶证件交执行机关保存。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前两款规定,已交纳保证金的,没收部分或者全部保证金,并且区别情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提出保证人,或者监视居住、予以逮捕。
对违反取保候审规定,需要予以逮捕的,可以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先行拘留。
二、公职人员被判处拘役怎么处理
1、在我国,被法院依法宣判为拘役的公职人员将面临着被解雇的命运。
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在公职人员违法犯罪的情况下,倘若存在以下任一情况,都应被视为开除:
(甲)由于故意犯下罪行而被审判机构判处管制、拘役或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无误判缓刑者);
(乙)由于疏忽大意导致犯罪行为,而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并且这一刑期超过了三年;
(丙)由于犯罪行为而被法院单独判决或者合并执行剥夺政治权利。
对于那些因为疏忽大意而犯罪,但被判处管制、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公职人员来说,除非情节特殊,足以证明予以撤职更为适宜,否则必须要接受开除的惩罚;
然而,如果决定不予开除,那么就必须要上报所属的上一级机关进行批准持。《刑法》第七十二条
【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第七十三条
【考验期限】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
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
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三、公职人员被没收财产罪怎么判
没收财产属于刑事处罚范畴之内的一项严厉措施。涉及公职人员的此类罪名审判,须充分考虑诸多复杂元素。首先,评估的重点在于犯罪的性质、情节及其引发的社会不良影响。例如,贪污受贿涉及的金额巨大且情节相当恶劣者,很可能承受更加严峻的刑事处罚,同时被剥夺更多的个人财产。其次,犯罪嫌疑人的认罪态度、是否存在自首、立功等行为表现也将成为重要考量因素。若其能够积极退还赃款、真诚悔过,那么在量刑过程中,法官或许会予以适当减轻。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结合具体事例的实际情况,做出公正合理的裁决。通常而言,针对公职人员所犯没收财产罪,判决力度相对较大,旨在发挥警示与惩戒效应。然而,具体的判决结果仍需根据个案进行深入剖析,无法简单地一概而论。
公职人员取保候审期间,原则上可继续履职,但需遵循取保候审规定,不得擅自离开居所。具体安排需依据相关法规及单位规章制度。取保候审不等同于有罪认定,仅表明可能涉及犯罪调查,与最终裁决有距离。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