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期间从什么时候起开始计算
在劳动争议仲裁方面,以当事人了解或准确理解自身权益被侵犯时间起开始计算仲裁时效期间。而当劳动关系持续期内因薪资支付未能如期履行产生争议时,劳动者有权向仲裁机构提起诉讼,且不受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
然而,一旦劳动关系终止,任何关于其的争议理应在终止之日起的一年内向相应机构申诉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维权,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二、劳动争议仲裁和解与仲裁调解区别有哪些
首先,应当明确指出的是和解过程乃是当事人双方共同协商自愿的选择,不需要第三方的干预与介入;
相比之下,调解则是在仲裁机构庭审的主导下依序开展。
其次,我们来分别讨论两者的程序差异性。
原则上,仲裁机构没有权力直接强行要求当事人达成和解,然而在作出最终裁决之前,仲裁机构有权先尝试进行调解工作。
如果当事人自愿同意调解并达成共识,仲裁机构便有义务予以调解。
如若调解无果,仲裁机构亦必须立即做出裁决。
再次,比较和解与调解的结果呈现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别:
如若当事人经妥协达成和解协议,可以请求仲裁机构根据该和解协议出具裁决书,或者当事人主动撤销仲裁申请;
反之,如果各方能通过调解达成共识,仲裁机构就应依照议定事项起草调解书,或是按照调解协议的结果来制作裁决书。《劳动争议仲裁法》第四条
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
《劳动争议仲裁法》第五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劳动争议仲裁一般会怎么判
民事劳动争议事例之仲裁结论的产生往往受到众多复杂因素的影响。首先,仲裁庭将对原、被告各自提出的各项证据进行严谨的审查,包括但不限于劳动合同书、薪资支付流水单、考勤记录等等,以便对当时事件的真实状况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了解。若该事例涉及到劳动合同的解除事宜,仲裁庭将会对解除行为的合法性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评估,例如,劳动者是否存在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行为,用人单位是否遵循了法定的解除程序等等。针对薪资纠纷这一焦点问题,仲裁庭将仔细核对薪资标准、计算方法以及是否存在拖欠、克扣等不当现象。至于加班问题,仲裁庭需要确认加班的实际发生情况,并审查是否具备相应的审批手续。总而言之,仲裁庭将依据客观事实及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秉持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事例做出最终的裁决。裁决结果可能是完全支持劳动者的所有诉求,部分支持,亦或是驳回劳动者的请求。具体的裁决结果将视每一起事例的具体情况而定。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自当事人知晓权益受侵之日起计算。薪资支付争议在劳动关系存续时,劳动者可随时申请仲裁,时效不限。但劳动关系终止后,相关争议须在一年内提交仲裁机构处理,以确保权益得到及时维护。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