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证人证词是法院认为的非常关键的案件审理要件。因此,对证人是否具备举证能力,也是法院首先给出判断的。那么民事诉讼法不能作为证人的人员有哪些规定?律图搜集了相关内容和知识,下面我们一起阅读下。
一、民事诉讼法不能作为证人的人员有哪些
按相关法律规定,民事诉讼中,不能正确表达意思的人,不能作证。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
二、证人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75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当事人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只要知道案件情况的,就可以作为证人 ,其基本要求如下:
1、证明的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健康状况相适应。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待证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作为证人。
2、证人能够客观陈述亲身感知的事实。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当客观陈述其亲身感知的事实。证人为聋哑人的,可以用其他表达方式作证。证人作证时,不得使用猜测、推断或者评论性的语言。
三、作证的形式有哪些?
1、书面证言或视听资料或双向视听传播技术手段
《民事诉讼法》第76条规定,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通过书面证言、视听传输技术或者视听资料等方式作证。
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是指:
(一)年迈体弱或者行动不便无法出庭的;
(二)特殊岗位确实无法离开的;
(三)路途特别遥远,交通不便难以出庭的;
(四)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无法出庭的;
(五)其他无法出庭的特殊情况。
以上情形,经人民法院许可,证人可以提交书面证言或者视听资料或者通过双向视听传输技术手段作证。
2、出庭作证
(1)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10日前提出申请,并经人民法院许可;
(2)人民法院准许的,在开庭审理前通知证人出庭作证,并告知其应当承担如实作证及作伪证的法律后果;
(3)证人出庭后、作证前,审判人员要告知其作证的权利和义务;
(4)审判人员和当事人可以对证人进行询问。证人不得旁听法庭审理;询问证人时,其他证人不得在场。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让证人进行对质。
由此可见,关于民事诉讼法不能作为证人的人员有这么几类,不能正确表达意思的、生理和精神上有缺陷、年幼无知的。这些人都不能做为民事案件中的证人。更多相关知识您可以咨询律图石家庄律师。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