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患者死亡如何做医疗过失鉴定?
1、责任程度的判定
从人身侵权行为的角度来说,医疗事故人身损害后果有三种,一是对生命权的侵害,即患者死亡,二是对健康权的侵害,即患者遗留下残疾,三是对身体权的侵害,即患者构不上残疾却存在明显的身体的伤害。对于三种不同人身损害后果的医疗事故的责任程度的判定,有其共同之处,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第36条对医疗事故责任程度的划分进行的原则性的规定,第一考虑医疗过失对患者人身损害后果的作用,第二考虑患者原有疾病与人身患者损害后果的关系。
对于第一个因素,鉴定专家主要从医疗过失对患者人身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的关联程度高低来考虑,医疗过失与患者死亡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应认定为“完全责任”。如医疗过失与患者的死亡存在相当的因果关系,而非直接的因果关系,则不能定医方完全责任,而只能定部分责任。
对于第二个因素,鉴定专家首先考虑患者人身损害后果与患者自身疾病之间的关系,再考虑患者自身疾病的临床表现是否典型,如果患者没有引起死亡的潜在疾病,这也应该是认定医方负完全责任的一个因素,如患者死于自身疾病,其自身疾病临床表现不是很典型,则很难被认定为承担完全责任。
死亡的医疗事故的责任程度判定有其自身的特点,即要考虑患者自身疾病的死亡率,如患者自身疾病凶险,死亡率高,就可以认为不构成医疗事故。当然任何确定死亡率也是存在争议的。
2、尸检问题
在患者死亡引起的医疗事故争议中,对患者进行尸检能搞清楚患者的死亡确切的原因,有利于纠纷的解决。在有些情况下,如果没有进行尸检的话,很大可能定性为医疗意外,从而排除医疗事故的可能。有些案件通过尸检,使得患者家属获得了相应的民事赔偿,也使得医疗机构摆脱了有理说不清的境地。但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大部分的患者死亡的医疗事故争议中都没有进行尸检,患者家属同意进行尸检实属凤毛麟角。
患者死亡的医疗事故鉴定案例中进行过尸检的案例的比例非常低。这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尸检问题进行相关规定有一定的关系。《条例》第18条第一款规定,患者死亡,医患双方当事人不能确定死因或者对死因有异议的,应当在患者死亡后48小时内进行尸检;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可以延长至7日。根据该条款的规定,就是说如果医患双方对患者死亡原因能取得一致意见的,可以不进行尸检。
二、医疗鉴定医院需要准备什么材料?
医疗机构提交的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材料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住院患者的病程记录、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会诊意见、上级医师查房记录等病历资料原件;
2、住院患者的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等病历资料原件;
3、抢救急危患者,在规定时间内补记的病历资料原件;
4、封存保留的输液、注射用物品和血液、药物等实物,或者依法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对这些物品、实物作出的检验报告;
5、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有关的其他材料。
6、在医疗机构建有病历档案的门诊、急诊患者,其病历资料由医疗机构提供;没有在医疗机构建立病历档案的,由患者提供。
医疗过失在上述情况下是需要到司法部门规定的鉴定机构进行有关医疗过失的鉴定的。怎样鉴定医疗过失上文已有了总结。但是还需要注意申请医疗过失鉴定以及进行医疗过失鉴定都是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要求的,必须要在时间内进行鉴定,因此遇到相似的情况需要及时的进行鉴定申请,以免错过时间。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