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当从轻减轻和可以从轻减轻吗
依法而定为应予轻施者,乃指绝对的必要、必需予以轻罚;实际上,可从轻实施者,意味着在无特殊情况下亦应予以轻判,然而其并未将“从轻”限定在特定情境之中。在对犯罪分子进行判决时,应当依照犯罪的实际情况、犯罪的性质、情节及其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程度等各方面因素,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做出判断。若犯罪分子具备法律规定之从重或从轻处罚情节,则应对其处以法定刑的限度内相应的刑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一条
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
第六十二条
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从重处罚、从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处刑罚。
二、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情形
值得慎重考虑从轻或适当减轻行政处罚的几种情况包括:
首先,当主体为未满十八周岁的青年时,即已满十四周岁却未达到成年年龄段,如果产生了违法行为,应该适度从轻或减轻行政处罚;
其次,当当事人能够自我劝解并且努力消除违法行为所带来的恶劣影响甚至本身也尽力减少损害结果的发生,这种自发性的行为会得到认真考虑;
再者,如果受到他人的强迫或欺骗而实施违法行为时,当事人应获得充足的理解与包容;
此外,如果当事人主动提供出行政部门尚不了解的违法行为,这种积极配合的态度也能使行政处罚的处理有所松动;
最后,特别是在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中明确规定,如果存在其他类似的需要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况出现,这些也都值得我们深思熟虑。
对于那些在大部分情况下还能够保持对自身行为的掌控力的精神病患者和智障人士,他们触发违法行为后,对他们进行的处罚也应该相对宽容些。
行政处罚,这是一种由行政机构依据国家相关法律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取的一种惩罚手段,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减少其权益或增加其义务之类的措施来进行警示教化。
它主要包含六大类:
首先,提醒并公开的谴责或批评;
接下来,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产等具体措施的执行;
然后,暂时扣留许可证、降低其资历等级、吊销许可证这样的管理措施;
接着,限制其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命令停止生产停车业务、勒令关闭、限制工作等严厉惩处;
再来,行政拘留也是常见的方式之一;
最后,还有一些特定的行政罚款,例如,根据法律规定,应予行政处罚的金额较高的罚款,应当依照罚款金额最高的规定驰援适当的处罚力度。
对于当事人的某一项违法行为,无论是首次违规还是反复违规,都不被允许接受超过两次以上的罚款行政处罚。
此外,若同一违法行为同时触犯了多个法律法规,且情节严重到必须接受罚款处罚的程度,应当根据罚款数量较大的标准来进行相对严厉的惩处。
不过,以下两种情况我们通常不会对其采取行政处罚行动:
第一,只要不满十四岁的未成年人存在违法行为,除非情节非常严重,否则一律免于行政处罚,仅要求其家长负起教育责任;
第二,精神病患者和智障人士在无法辨别或者无法控制自身行为的状态下引发的违法行为,有时候也是可以免除行政处罚的,但前提条件是需要其家长严格监管并提供治疗。
当然,当事人能够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其没有过错的话,也是可以不用承受行政处罚的。
再次强调,只有在法律、行政法等特殊情况下才有规定的情况,我们只能服从并执行。
《行政处罚法》第三十条
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有违法行为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第三十一条
精神病人、智力残疾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但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有违法行为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智力残疾人有违法行为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第三十二条
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二)受他人胁迫或者诱骗实施违法行为的;
(三)主动供述行政机关尚未掌握的违法行为的;
(四)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其他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
法律的力量不仅仅在于它的约束力,更在于它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它教育我们如何正确地行事,如何尊重他人的权益,如何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正如本文的标题所提出的问题,“应当从轻减轻和可以从轻减轻吗”,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价值的启示和教训。我们应该珍视这些教训,将它们内化为我们的行为准则,以便更好地遵守法律,更好地生活在这个法治社会中。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