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欺诈的认定及赔偿标准有哪些内容

最新修订 | 2024-09-21
浏览10w+
巩海冬律师
巩海冬律师
执业认证 平台保障
咨询我
评分5.0分执业:4年
专家导读 合同诈骗是指合同一方通过故意误导对方,使其产生错误的意向或决定。判断是否构成合同诈骗,需要考虑欺诈的意图、行为以及对方因此产生的错误决策。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受到欺诈的一方可以申请取消合同,并追回损失或获得补偿。责任的分担将根据过错程度来确定。在处理合同诈骗案件时,需要综合考虑案情和证据,严格按照法律进行判断。
合同欺诈的认定及赔偿标准有哪些内容

一、合同欺诈的认定及赔偿标准有哪些内容

合同诈骗,是指合同关系中的一方当事人故意向他方传达错误信息、隐匿真实状况或者故意使用欺骗性言辞,进而引诱对方产生非真实之意向或决定的行为。判定是否构成合同诈骗,通常需审慎考量如下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行为发生时,欺诈方须具备明确的欺诈意图;

其次,他们必须实际采取了欺诈行为;再者,受骗一方需要因为这一欺诈行为而误入歧途,进入歧途后还需要做出错误的决策并表达出来。关于诉讼中涉及的赔偿金额,根据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如果一方当事人通过欺诈手段,使得另一方在完全不知实情的情况下签订了买卖合同等经济契约,那么遭受欺诈的一方可以向法院或仲裁委员会申请取消该经济契约。被撤销的合同从签署之日起就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对于因该合同而获得的财产,应该全部归还给受害方;若无法全额退还或者没有必要退还,则应按照市场价格给予适当的补偿。

最后,如果有过错的一方应该对另一方因此次欺诈行为而遭受的损失负责,双方均有过错的,则应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除此之外,法律还有其他特殊规定的,也应按照这些规定执行。总而言之,对于合同诈骗的认定以及赔偿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具体案件的详细情况以及相关证据,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来进行判断和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

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合同诈骗指合同一方故意误导对方,使其产生错误意向或决定。判定需考虑欺诈意图、行为及对方因此产生的错误决策。根据《民法典》,受欺诈方可申请取消合同,并追回损失或获补偿。责任分担依据过错程度。合同诈骗处理需结合案情和证据,严格依法判断。

二、合同欺诈的法律怎么处理

针对遭受合同欺诈的状况,我们可采取以下几种恰当的应对策略:

第一种方法就是与对方协商,达成合同的修订或附加条款以作调整;

或者展开建设性的谈判,在合同有效期未结束之前主动地终结这份合约。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因欺诈行为存在诸多争议,往往难以达成共识,这时就需要我们寻找其他的解决手段了。

第二种方式是延迟履行,即在发现合同存在违法违规或疑似欺诈时,先暂停履行相关的合约义务,比如延缓发货,推迟支付款项等,以防财产损失进一步扩大。

第三种策略是停滞履行,也就是说,当我们开始按照合同执行,但发现其中涉及到欺诈,而对方也存在重大欺诈可能性之时,我们应该立刻停止所有的履行活动。

再来看看第四个选项,那便是请求合同管理机关宣告合同无效

如果在履行过程中或即将完成时发现合同可能存在欺诈风险,同时对方有明显的欺诈证据,那么我们可以向合同管理机构(例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仲裁委员会)申请审查,确认这份欺诈性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第五种途径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期望法院能够判令这项欺诈性合同无效。

最后,如果我们发现此次合同欺诈活动涉嫌犯罪,完全可以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启动法律程序追究欺诈方的刑事责任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三、合同欺诈的认定及赔偿标准有哪些

判断合同欺诈的重要依据在于行为人是否在主观上存在故意告知虚假情况或是故意隐瞒真实现状的意愿,最终有针对性地引诱对方做出错误的意思决策并订立相应的合同条款。针对究竟何为合同欺诈的评定要素,可以概括如下几个方面:1.行为人必须具备明确的欺诈意图;2.已经实际执行了欺诈性的行为;3.受欺诈者因受到欺诈而产生误解;4.由于这些误解,受欺诈者作出了非理性的意思表示。关于赔偿数额的确定标准,通常而言是希望帮助受欺诈者能够尽可能地产回到合同缔结之前所处的现实状况。如果合同已经得到了履行,那么受欺诈者就具有行使权利向欺诈者要求归还其财产以及赔偿相关损失的权利。至于具体的损失赔偿额,我们需要考虑的就是履行完合同之后可能会获取到的所有收益,然而,这一金额却不能超过由于违反该合同可能带来的损失,这是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就应该预见或者应当预见到的风险。总的来说,对于合同欺诈的认定及其赔偿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具体的事件情况,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确凿的证据进行严谨的分析与判断。

合同诈骗指合同一方故意误导对方,使其产生错误意向或决定。判定需考虑欺诈意图、行为及对方因此产生的错误决策。根据《民法典》,受欺诈方可申请取消合同,并追回损失或获补偿。责任分担依据过错程度。合同诈骗处理需结合案情和证据,严格依法判断。

看完还有疑惑?建议直接问律师
最快9秒应答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展开
本文5.3k字,预估阅读时间15分钟
浏览全文
问题没解决? 125200人选择咨询律师
3460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合同欺诈的认定及赔偿标准有哪些内容
一键咨询
  • 144****1210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1****7415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6****436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5****0882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3****8687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2****2317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8****2135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 170****1017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7****1481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3****5813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1****4516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8****7074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8****3722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5****2040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5****0742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大家也在问

为你推荐
吐鲁番156****6569用户3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哈密188****9510用户4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伊犁156****9856用户2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合同欺诈的认定及赔偿标准有哪些内容和要求
合同诈骗罪是指一方通过虚假信息或隐瞒真相等欺诈手段,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并做出错误决策的行为。其构成要件包括欺诈意图、实施欺诈行为、对方受骗并基于此错误认识做出决策。如果合同因欺诈而无效,那么受害方可以要求返还财产并赔偿损失,赔偿范围包括实际损失和潜在经济利益。
10w+浏览
合同事务
消费欺诈赔偿的范围包括哪些内容
[律师回复] 对于这个问题,解答如下, 消费欺诈赔偿标准: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根据国家工商局发布的《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的规定,经营者在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时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属于欺诈消费者行为,消费者可以要求双倍赔偿(即买一赔二): 1 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 2 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的商品分量不 足的; 3 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谎称是正品的; 4 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骗 性价格表示 销售商品的; 5 以虚假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的; 6 不以自己的真实名称和标记销售商品的; 7 采取雇用他人 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的; 8 做虚假的现场演示和说明的; 9 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商品作虚假宣传的; 10 骗取消费 者预付款的; 11 利用邮购销售骗取价款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约定条件提供商品的; 12 以虚假的“有奖销售”、“还本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 的; 13 以其他虚假或者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当消费者受到经营者的欺诈行为侵害时,可通过以下途径要求经营者给予双倍赔偿:与经营 者协商 解决;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 请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提出诉讼。
工伤认定的程序及程序包括哪些内容
[律师回复] 根据你的问题解答如下, 工伤不同于其他人身伤害。工伤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并经法定程序认定为工伤.因此,发生工伤后,依法进行工伤认定非常重要 。需要强调的是,应当由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的事项,根据属地原则,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设区的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申请工伤认定时应当提交工伤认定申请表、劳动关系证明、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等材料。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六十内做出工伤认定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和用人单位。 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患职业病的; 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的规定。 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三)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而申请做工伤认定,需要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由单位在事发后30天内,受伤者或家属在事发后1年内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并在伤情相对稳定时,申请做劳动能力鉴定(即伤残鉴定),然后根据认定和鉴定结果,享受相应的工伤待遇。 因工负伤待遇发生的纠纷,属于劳动争议,劳动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前置条件,即未经劳动仲裁的劳动争议案件,人民是不会受理的。 劳动仲裁的时效为发生争议后的60天内,你的兄弟可以在事发后的60天内,向单位住所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请求裁决单位为其做工伤认定及伤残鉴定;也可以在拿到劳动保障局的工伤认定书后的60天内,向仲裁委提出仲裁申请,请求裁决按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结果,享受相应的工伤待遇。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获取专业解答,125200 人正在咨询
合同欺诈的法律认定有哪些内容
合同欺诈的法律判定涉及关键元素,比如欺诈意图、虚假陈述、对方因受骗而受损,以及由此导致的经济损失。法院会对这些元素进行评估,来确定是否存在欺诈行为,然后做出相应的法律裁决。
10w+浏览
合同事务
反保险欺诈指引第三十一条主要内容是什么?
[律师回复] 保险机构应当建立欺诈风险管理报告制度,明确报告的内容、频率、路径。保险机构应及时报送欺诈风险信息和报告,包括:
(一)欺诈案件和重大欺诈风险事件报告。对于已经由公安、司法机关接受处理的欺诈案件或危害特别大、影响范围特别广的欺诈事件,应根据保险案件相关的监管规定向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进行报告。
(二)欺诈线索报告。保险机构通过风险识别发现欺诈风险和线索,可能引发保险欺诈案件的,应依据相关规定及时向上级机构或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进行报告。
(三)欺诈风险定期报告。保险机构应定期分析、评估本机构的欺诈风险情况、风险管理状况及工作效果。保险法人机构应当于每年1月31日前向保监会报送上一年度欺诈风险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公司反欺诈风险管理设置和董事会、经营管理层履职情况;公司反欺诈制度、流程建设情况;反欺诈自主评估和审计结果;重大欺诈风险处置结果;其他相关情况等。保险分支机构按照派出机构的要求报送欺诈风险定期报告。
(四)涉及重大突发事件的,保险机构应当根据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相关规定进行报告。
快速解决“损害赔偿”问题
当前3460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合同欺诈的认定
[律师回复] 合同欺诈行为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行为人的行为表面上是合法的,行为人通过订立、成立、履行合同行为使自己的行为合法化;另一方面行为人的行为本质是非法的,行为人的行为破坏了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使相对人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合同欺诈行为的二重性使合同欺诈行为成就的合同在法律上是一个矛盾体,从而使其成为利用合同从事违法活动的一种典型的违法行为。
合同欺诈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根据其性质不同,合同欺诈包括两种即民事欺诈和刑事意义上的欺诈。认识上,人们对合同欺诈行为易产生混淆,如合同欺诈与合同诈骗犯罪相等同。
合同民事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或误导对方基于此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以签订合同达到欺诈的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第一百四十八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1988年1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68条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新合同法第五十四条也重申:“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从《民法通则》颁布至今,我国关于民事欺诈的规定也见于许多单行法规,如《公司登记管理条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企业破产法》、《保险法》等,这些无疑是对我国民事欺诈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3460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合同欺诈的认定标准有哪些内容
判断合同欺诈行为主要看以下几个重要因素:第一,看主观上是否有故意。比如,一方是否蓄意提供不实信息或故意隐匿真实情况。第二,看客观上是否造成误解。比如,受骗方是否因为欺诈行为而形成了错误判断,并依据这种错误认知进行了表意行为。第三,看两者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比如,欺诈行为与受骗方的误解性表意行为之间是否存在直接的关联性。
10w+浏览
合同事务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合同欺诈的认定依据有哪些内容
判定合同欺诈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欺诈方需要故意歪曲事实或隐瞒关键信息。其次,受欺诈方会因为这些误导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并基于此表达意愿,影响决策。最后,欺诈行为与误判及其后果之间应该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10w+浏览
合同事务
欺诈婚姻怎么认定,婚姻欺诈的法律后果怎样
[律师回复] 合同欺诈简单的来说就是指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履行合同或者签订合同的过程中间,通过隐瞒真相、设定陷阱、虚构事实等手段骗取对方财产的行为。那么合同欺诈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合同欺诈行为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行为人的行为表面上是合法的,行为人通过订立、成立、履行合同行为使自己的行为合法化;另一方面行为人的行为本质是非法的,行为人的行为破坏了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使相对人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合同欺诈行为的二重性使合同欺诈行为成就的合同在法律上是一个矛盾体,从而使其成为利用合同从事违法活动的一种典型的违法行为。
合同欺诈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根据其性质不同,合同欺诈包括两种即民事欺诈和刑事意义上的欺诈。认识上,人们对合同欺诈行为易产生混淆,如合同欺诈与合同诈骗犯罪相等同。
合同民事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或误导对方基于此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以签订合同达到欺诈的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快速解决“非诉讼类”问题
当前3460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欺诈婚姻怎么认定,婚姻欺诈的法律后果怎样
[律师回复] 合同欺诈简单的来说就是指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履行合同或者签订合同的过程中间,通过隐瞒真相、设定陷阱、虚构事实等手段骗取对方财产的行为。那么合同欺诈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合同欺诈行为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行为人的行为表面上是合法的,行为人通过订立、成立、履行合同行为使自己的行为合法化;另一方面行为人的行为本质是非法的,行为人的行为破坏了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使相对人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合同欺诈行为的二重性使合同欺诈行为成就的合同在法律上是一个矛盾体,从而使其成为利用合同从事违法活动的一种典型的违法行为。
合同欺诈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根据其性质不同,合同欺诈包括两种即民事欺诈和刑事意义上的欺诈。认识上,人们对合同欺诈行为易产生混淆,如合同欺诈与合同诈骗犯罪相等同。
合同民事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或误导对方基于此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以签订合同达到欺诈的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构成欺诈行为的条件,欺诈行为应该怎样认定
[律师回复] 构成欺诈行为的条件,欺诈行为怎样认定(I)欺诈人有欺诈的故意。欺诈的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陈述是虚伪的,并会导致对方陷入错误认识,而希望或放纵这种结果的发生。欺诈的故意包括两方面:一是陈述虚伪事实的故意;二是诱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的故意。(2)欺诈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是指欺诈人故意陈述错误事实或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故意陈述错误事实和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是构成欺诈行为的两个方面。故意陈述错误事实的行为,例如将假冒伪劣商品说成质优价廉。故意隐瞒真实情况的行为,是指行为人有义务向他方告知真实情况面故意不告知。沉默是否构成欺诈呢大部分国家的法律规定,当行为人有义务说明真实情况而不说明、保持沉默即构成欺诈。我国法律对沉默是否构成欺诈的规定与上述规定相似,例如(产品质量法)第28条规定:销售者在出售某种不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的产品,应当事先向消费者或用户作出说明,否则销售者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该规定表明在负有说明义务时保持沉默即构成欺诈。另外依据诚实信用原则负有说明义务的,也不能保持沉默。(3)被欺诈人因欺诈而陷入错误。所谓错误,是指对合同内容及其他重要情况的认识缺陷。构成欺诈,一般必须是被欺诈人的错误认识与欺诈人的欺诈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易言之,如果被欺诈人订立合同,那么必须是欺诈人提供的虚假情况与合同内容有密切关系,并且被欺诈人因欺诈人提供的虚假情况对合同内容发生了错误认识。(4)被欺诈人因错误而为意思表示。如果被欺诈人的意思表示并不是因欺诈行为而作出的,也不构成欺诈。这表明被欺诈人的意思表示与欺诈行为之间具有因果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相关规定:第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合同欺诈的构成要件及量刑
[律师回复] 您好,针对您的合同欺诈的构成要件及量刑问题解答如下, 我国民事法律所定义的合同欺诈行为,是指签订合同的一方当事人故意告之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在违背其真实意思的情况下,签订和履行合同的行为。
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构成合同欺诈要满足下列条件:
1、行为人在主观上有欺诈的故意,并以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为目的。合同欺诈的主观故意同时包含了两层意思,即故意地为不真实之表示行为和故意地使相对人因此而陷入错误而为意思表示。合同欺诈的成立,两层意思缺一不可。实践中,行为人已有以不真实情况而为表示的行为,且已引起对方当事人陷入错误而为意思表示,但行为人却并不知道自己的表示行为是不真实的;或者行为人虽然明知自己所表示之事项为不真实或夸大,但仅为引起对方的兴趣和注意,而并无使其陷入错误而为意思的目的,均不属于欺诈。
2、在客观上,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行为人具有告之对方虚假情况,或隐瞒真实情况的客观表现。行为人既可表现为作为的方式,也可表现为本应作为而的方式。
3、相对人因受欺诈而陷入错误。对合同内容及其它重要情况产生认识缺陷。而这种错误认识是因行为人的欺诈行为所致,即相对人的错误与行为人的欺诈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
4、相对人因错误认识而为意思表示,与行为人签订合同或履行合同。错误的意思表示是以错误的认识为直接动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3460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合同欺诈中民事欺诈的内容有哪些?
1、欺诈人的欺诈故意。2、欺诈人的欺诈行为。3、错误认识。4、意思表示。从欺诈人、被欺诈人及衡量欺诈行为尺度等方面看,民事欺诈行为的构成需具备上文的四点因素。
10w+浏览
合同事务
合同欺诈的构成要件及量刑
[律师回复] 您好,针对您的合同欺诈的构成要件及量刑问题解答如下, 我国民事法律所定义的合同欺诈行为,是指签订合同的一方当事人故意告之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在违背其真实意思的情况下,签订和履行合同的行为。
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构成合同欺诈要满足下列条件:
1、行为人在主观上有欺诈的故意,并以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为目的。合同欺诈的主观故意同时包含了两层意思,即故意地为不真实之表示行为和故意地使相对人因此而陷入错误而为意思表示。合同欺诈的成立,两层意思缺一不可。实践中,行为人已有以不真实情况而为表示的行为,且已引起对方当事人陷入错误而为意思表示,但行为人却并不知道自己的表示行为是不真实的;或者行为人虽然明知自己所表示之事项为不真实或夸大,但仅为引起对方的兴趣和注意,而并无使其陷入错误而为意思的目的,均不属于欺诈。
2、在客观上,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行为人具有告之对方虚假情况,或隐瞒真实情况的客观表现。行为人既可表现为作为的方式,也可表现为本应作为而的方式。
3、相对人因受欺诈而陷入错误。对合同内容及其它重要情况产生认识缺陷。而这种错误认识是因行为人的欺诈行为所致,即相对人的错误与行为人的欺诈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
4、相对人因错误认识而为意思表示,与行为人签订合同或履行合同。错误的意思表示是以错误的认识为直接动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快速解决“合同事务”问题
当前3460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合同欺诈的构成要件及量刑
[律师回复] 您好,针对您的合同欺诈的构成要件及量刑问题解答如下, 我国民事法律所定义的合同欺诈行为,是指签订合同的一方当事人故意告之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在违背其真实意思的情况下,签订和履行合同的行为。
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构成合同欺诈要满足下列条件:
1、行为人在主观上有欺诈的故意,并以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为目的。合同欺诈的主观故意同时包含了两层意思,即故意地为不真实之表示行为和故意地使相对人因此而陷入错误而为意思表示。合同欺诈的成立,两层意思缺一不可。实践中,行为人已有以不真实情况而为表示的行为,且已引起对方当事人陷入错误而为意思表示,但行为人却并不知道自己的表示行为是不真实的;或者行为人虽然明知自己所表示之事项为不真实或夸大,但仅为引起对方的兴趣和注意,而并无使其陷入错误而为意思的目的,均不属于欺诈。
2、在客观上,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行为人具有告之对方虚假情况,或隐瞒真实情况的客观表现。行为人既可表现为作为的方式,也可表现为本应作为而的方式。
3、相对人因受欺诈而陷入错误。对合同内容及其它重要情况产生认识缺陷。而这种错误认识是因行为人的欺诈行为所致,即相对人的错误与行为人的欺诈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
4、相对人因错误认识而为意思表示,与行为人签订合同或履行合同。错误的意思表示是以错误的认识为直接动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获取专业解答,125200 人正在咨询
律图 > 法律知识 > 合同事务 > 合同纠纷 > 合同欺诈的认定及赔偿标准有哪些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