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试用期内的员工只需提前三日向所属用人单位提出申请即可办理离职手续,且该申请无须经过用人单位的核准。
若是由于用人单位不予批准导致员工无法顺畅通畅地履行离职程序,员工有权依法维护自身权益,要求获得相应的赔偿。
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的行为已然触犯了法律规定,应当依照劳动者实际遭受的经济损失做出相应的补偿。
例如,若劳动者因为用人单位的阻碍而未能按时入职新的工作岗位,产生了相应的工资流失等问题,都应该由用人单位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
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二、试用期员工需要签劳动合同吗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即使处于试用期阶段,也需要签署正式的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须于员工开始工作之日起的一个月内,必须主动与员工签署明确的书面劳动合同。
同时,试用期应被视为劳动合同期限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若双方仅在劳动合同中对试用期加以规定,那么这种试用期便不具有合法性,而应将它所占有的这段期限视为完整的劳动合同期限来执行。《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三、试用期员工无过错怎么赔偿
在试用期间,倘若雇佣者基于不当的原因中断对任何非故意犯错员工的劳动合约,这就构成了非法解约的行为。依照相应的法规政策,雇主必须向被解聘员工支付一定金额的赔偿损失费。在此业务上,赔偿损失费的计算比率依据经济补偿的同一标准,即双倍数。经济补偿则按照员工在本公司服务的时间长度来衡量,如果服务期不足六个月,雇主需要向员工支付半个月的工资作为经济补偿。举例来说,假设该员工在试用期间的薪酬是每个月 5000 元,而他的工作时间还没有达到六个月,那么他所能获得的赔偿损失费就是 5000 元。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雇主结束与员工劳动合约的理由是否妥当、提供的证据是否充足,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最后的赔偿结果。同时,员工也应该关注并妥善保存相关的证据,比如劳动合同、工作记录以及工资单等等,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试用期员工提前三日申请可离职,无须单位批准。单位不批致员工无法离职,员工可维权索赔。单位行为违法,应按劳动者损失补偿,如因阻碍致新工作工资流失,由单位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