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房屋产权纠纷的妥善解决方案因具体争议问题的性质和种类有所差异,概括而言,主要有如下几类常见处理策略:
首先,任何涉及到房屋本身的权利确认、使用许可、买卖交易、租赁协议、典当合约、抵押贷款等方面的纷争,以及与其密切关联的房屋装修工程、装饰设计、附属设施的所属权益纠纷,当事人均可依据法律规定直接向当地人民法院提交民事诉状;
其次,若在拆迁过程中,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就补偿标准、安置措施等事项产生争议且无法通过协商达成共识的情况下,该争议将交由批准拆迁的上级主管部门或房屋拆迁主管部门的同级别人民政府进行裁定,当事人如对此裁定持有异议,可在收到裁决书后的十五个工作日内向法院提出上诉;
再者,单位内部建设房屋、分配公有住房使用权等行为,本质上属于单位内部的行政管理事务,职工对于分房政策存在疑虑,或者单位分房政策不公正引发的争议,并不属于法院的管辖范畴,此类问题应由本单位或相关行政部门负责解决;
此外,如果单位已经按照分房合同的约定,将住房使用权分配给了员工,但员工因个人原因离职、辞职,或者被单位解雇时,单位有权根据合同条款要求收回公房使用权,由此引发的争议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最后,如果有关部门在审批建筑项目时出现失误,导致他人的通风、采光受到影响,或者由于环境污染引发的纠纷,当事人可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诉,也可以选择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另外,由于违章建筑引发的房产纠纷,以及违章建筑的认定、拆除所引发的争议,行政机关未能依法处理或处理不当,当事人对此表示不满的,可以作为行政案件向法院提起诉讼。
然而,当事人以违章建筑物为标的物进行的买卖、租赁、抵押等民事纠纷,以及因违章建筑阻碍他人通风、采光等引发的相邻纠纷,则可以作为民事案件向法院提起诉讼。
二、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有哪些
行政行为之合法性的成立须同时满足如下几个必要条件:
首先是主体的合法性。这意味着实施行政行为的机构或团体必须拥有行政主体的资格,能够以自身的名义做出行政决策,并且能够独立地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其次是内容的合法性。具体而言,需要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行为必须有确凿的证据支持,且有充足的事实依据;
第二,行为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准确地适用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第三,行为必须公正、合理,符合立法的宗旨和精神。
再次是程序的合法性。这涵盖了实施行政行为所经历的各个环节、时间限制以及方式方法等。
最后是职权的合法性。即实施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必须享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职权,而行政行为则必须在法定的权限范围之内进行。
此外,形式的合法性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点。行政行为的意思表示只有通过特定的载体才能被相对人所了解,这个载体便是行政行为的形式。
《行政处罚法》第十七条
行政处罚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
三、行政行为的效力是什么
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是什么
具体行政行为具备以下效力特征:
首先,其具有公定力,即在具体行政行为产生之日起,便赋予其合法性的假定性;
其次,其具确定力,意味着该行为一旦确立,便无法再作任意修改,既定的行政决策不容个人擅自更动,已确认的行政执法行动,未经法定程序,行政机构也不得擅自变更;
再次,它具有拘束力,即自具体行政行为生效之时起,相关各方均应依据其已经确定之内容忠实地进行行为实施——相对方必须切实遵守并积极履行行政行为所规定的各项义务;
最后,它具备执行力,即国家可以通过各种强制手段迫使当事人履行具体行政行为中所隐含的义务。
《行政复议法》第七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下列规定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
(一)国务院部门的规定;
(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
(三)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
前款所列规定不含国务院部、委员会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规章的审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办理。
房屋产权纠纷解决方案多样,涉及权利确认、交易、装修等可诉诸法院;拆迁争议需上级或同级政府裁定;单位内分房争议由单位或行政部门解决;员工离职单位可收回公房,争议可民事诉讼;建筑审批失误或环境污染可向相关部门申诉或行政诉讼;违章建筑及其引发的纠纷视情况可作为行政或民事案件处理。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