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劳动者遭受职业伤害之后,首要步骤便是实施工伤确认事宜。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他们应当在事故发生之日算起的三十个工作日内提出申请;而若是用人单位对此不闻不问,那么劳动者或者是与之有密切关系的近亲等人,便有权在一年之内自行提出申请。完成了工伤认定之后,紧接着就是劳动能力鉴定环节,以确定受伤劳动者的伤势严重程度以及相对应的伤残级别。接下来,就需要依据所获得的工伤认定决定书、医疗费用收据以及病历等相关文件资料,向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请求报销款项。在整个治疗阶段中,必须特别关注所使用药物及治疗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关于工伤报销方面的法规政策。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按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应当由省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的事项,根据属地原则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设区的市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办理。
用人单位未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时限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在此期间发生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该用人单位负担。
二、工伤怎么走法律程序,有没有法律依据
自意外事件发生之日起,一方面,用人单位应在限期内严格遵守30天的期限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另一方面,若遭遇到劳动者的紧急要求,则劳动者也有资格在其遭受伤害的事情发生以后的一年内向当地的人社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当最终的工伤结果得以确认之后,必须及时向设在各地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劳动能力鉴定主要是针对劳动功能障碍以及生活自理障碍程度进行的等级鉴定。而对劳动功能的评估大致可以划分为十个伤残等级,其中,最为严重的为一级,最为轻微的则为十级。
如果企业已经按照相关规定为劳动者办理了工伤保险,那么将由工伤保险基金依据劳动者所受伤害的劳动能力等级支付相应的工伤待遇,同时也会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剩余的部分工伤补偿费用。然而,如果用人单位未能按照规定替员工购买工伤保险,那么所有涉及工伤赔偿的费用都将由用人单位全面负责承担。在此情况下,若用人单位依然拒绝做出任何赔偿,劳动者有权向相关的劳动仲裁机构进行提起诉讼。《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按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应当由省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的事项,根据属地原则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设区的市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办理。
用人单位未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时限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在此期间发生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该用人单位负担。
三、工伤怎么走流程
在办理工伤事例的过程中,其基本程序通常涉及以下关键环节:首先是申请工伤认定,此项工作需要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书面申请,并附上所需提供的各项必要资料;其次是提供医疗救助服务,要求受伤职工应立即前往附近医院就诊,并妥善保管好所有的医疗记录以及相关的费用发票;接下来是进行劳动能力鉴定,以明确工伤所造成的具体损害程度及等级;然后是协商赔偿事宜,即与用人单位就工伤赔偿问题展开深入讨论;若双方无法达成共识,则可以考虑申请劳动仲裁,将争议提交至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进行裁决;最后,如果对仲裁结果仍有异议,当事人还可以选择向法院提起诉讼。值得注意的是,申请工伤认定的有效期仅为一年,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开始计算。此外,为了确保维权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劳动者应当妥善保存相关证据,例如劳动合同、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等等。
劳动者受伤后,首先应进行工伤认定,用人单位须在事故发生后30个工作日内申请,否则劳动者或家属可在一年内申请。认定后进行劳动能力鉴定,以确定伤残级别。随后,凭借工伤认定书、医疗收据和病历等,向社保基金管理机构申请报销,同时注意治疗合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