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审查合同主体对签订合同主体的审查是合同审查工作的第一步,主要是对于合同主体的资质范围、信用、财产状况、履约能力、有无不良记录等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以便对于签订合同的整体风险有一个大体的把控。
如果合同相对方是企业,可利用全国企业信息公示系统、法院执行网等网站进行查询了解。
2.合同表面要件审查对合同主体进行审查后,需要进一步的审查合同的表面要件。
具体来讲,是要看构成合同的各项要件是否齐备。
一般来讲,合同主要由签约主体基本情况、合同目的、权利义务、责任构成、付款条件及方式、结算条款、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式、生效条件、签署等要件构成。
另外,根据合同类型的不同可能有所区分。
3.审查各方权利义务和责任分配审查完合同的表面构成要件后,需要逐一对合同的各构成要件中的条款进行详细审查。
合同中约定的各方权利义务和责任分配是审查合同条款的一大项,合同各方的权利义务应保证公平合理,并且要在考虑合同相对人的接受程度的前提下尽量做到控制风险,保证己方利益。
4.付款条件和结算方式合同中约定的付款条件和结算方式是合同履行过程中控制履约风险的重要条款。
以建筑施工合同为例,建设单位如何根据工程进度付款、施工方在工程验收后应于多长时间内提交结算书、建设单位收到结算书后多久回复以及完成结算等,都需要合同签约主体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方能保证各方当事人利益的及时实现。
5.违约责任的审查如果希望在一方当事人违约时追究其违约责任,那么就必须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对方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
不能只笼统的约定"一方当事人违约时,应承担违约责任"或者"如一方违约,应支付违约金",这种情况下即使一方违约,法院也无法判决支持你的主张。
因此,应该在违约责任中明确承担责任的具体方式,比如需要承担违约金的具体数额或者违约金的计算方式(如"若一方迟延支付租金,应承担每日万分之五的违约金直至实际支付之日")。
6.合理确定争议解决方式合同履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意见不能统一引起纠纷的局面,为防意外,合理的约定争议解决方式很有必要。
比如如果争议标的额有限,并且争议急需解决,双方可以通过约定仲裁条款或者补充仲裁协议,通过仲裁解决,因为在商事仲裁中一裁终局,效率较高。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在合同中同时约定诉讼和仲裁的方式,这样会使仲裁条款失去效力。
另外,约定管辖法院时尽量有利于己方,以减少诉累。
7.合同进行过程中变更时的审查合同经各方确认发生效力后,还需要再次对合同内容进行微调,对一些不规范的词句进行整理修改。
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如果需要变更合同内容,还要随时对合同进行审查,把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