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未签订劳动合同,但只要能够证实与雇主间确实存在事实性的劳动关系,且在劳动期间受伤的地点和时间符合工作标准,同时确认伤害是由工作本身引发的,那么便有资格申请工伤鉴定。在此类特殊情况之下,建议您积极搜集各类有助于证明劳动关系存在的确凿证据,例如工资支付证明、工作证件、制服以及招工招聘登记表、考勤记录等等。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二、没有劳动合同能不能鉴定工伤吗
在未签署劳动协议的环境下,如果申请人希望对其遭受的工伤进行认定,那么他/她应尽量提供能够证实事实上已建立劳动关系的必要证据。根据《针对确立劳动关系若干事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的内容第四点,劳社部发〔〕12号的规定,验证双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考以下凭证:(一)工资支付的凭证或者记录(例如员工工资发放花名册),以及缴纳各类社会保障费用的详细记录;(二)用人单位给员工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可以证明身份的文件;(三)由劳动者亲手填写的用人单位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相关招聘信息;(四)关于出勤的完整记述;(五)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在此项规定中,值得注意的是,(一)、(三)、(四)这几个方面的凭证,必须有用人单位负责提供和举证。另外,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用人单位自聘用日开始,即自用工之日起满1个月且不满1年未与雇员签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对雇员每月支付双倍薪资。若用人单位违反此法规定,未能与员工签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从应签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那一天开始,单位需每月支付双倍薪水给员工。然而,仍有部分劳动行政机构会要求劳动者提供此前已经通过仲裁来确定债权债务关系的裁决文书,否则将无法展开工伤的认定程序,故常常是先采用现有的仲裁程序,确认存在明确的劳动关系以后再进行工伤的认定工作。《劳动合同法》第十条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第十九条
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
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第三十九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四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倘若在工作过程中并未签署相关的劳动合同,那么对于遭受的工伤伤害所获得的赔偿金额则需要依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评估和计算。首要步骤是明确双方之间是否存在真实有效的劳动关系,这可以通过查阅工资发放记录、考勤记录以及其他相关证据来予以证实。在工伤赔偿方面,主要涵盖了医疗费用、误工费以及伤残赔偿金等多个方面。具体的赔偿标准将根据受伤者的伤残程度进行相应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应关注时效性,务必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如果用人单位拒绝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劳动者可以考虑通过法律途径加以解决。若遇到较为复杂的情况,我们强烈建议您寻求专业律师的协助与支持。
未签劳动合同,只要能证明事实劳动关系,且伤害符合工作标准、由工作导致,可申请工伤鉴定。建议积极收集工资单、工作证、制服、招聘登记表、考勤记录等证据,以证明劳动关系。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