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下班期间被确认为因公负伤的情况下,鉴于员工正处于停工留薪期内,其原本享有的工资福利待遇应保持不变,并由所属单位按照每月固定时间进行支付。通常情况下,此项规定自员工受伤导致无法工作之日起便开始生效实施。此举旨在确保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间仍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以及经济收入,从而使他们得以安心地进行疗养与康复治疗。《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三条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本章的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护理的,由所在单位负责。
二、上下班途中受到事故伤害能认定为工伤吗
您或许会好奇,在上下班期间遭遇意外是否能够被认定为工伤呢?然而,唯有在符合特定条件下的“合理”上下班时间,并在合理的上班路径上,因遭受并非由劳动者本身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诸如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这类公共交通工具的运作导致的伤害,方有可能被认定为工伤。
那么这个“合理”的上班路径应如何定义呢?一共包括以下四种情形:
1.在“合理”的时间区间内,上下班人员往返于工作地点以及住宅所在地、常住居所及单位宿舍的路线;
2.在下述“合理”时间领域内,上下班人员往返于工作地点与配偶、父母、子女所居住地的明确路线;
3.在此“合理”时间段内,从事被视为日常工作生活所必需的活动,并且具备“合理”的时间与线路安排;
4.在规定的“合理”时间内,选择其他符合实际情况的“合理”线路。
我们对于“合理”时间的理解,应当参照考虑到劳动者住所地与工作单位之间的距离、其可能选用的交通方式、交通状况的优劣、天气条件的好次以及路面条件的复杂性等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性评估,而不是仅仅将目光限定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之内。《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三、上下班途中自己骑车摔伤公司有责任吗
一般而言,若员工在上下班途中自行驾驶车辆不慎受伤,其所在的企业通常不会被判定负有法律责任。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劳动者在上下班途中遭遇并非由其自身主要原因所引发的交通事故或是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侵袭而造成的伤害,应被视为工伤范畴。
然而,当员工因个人原因如骑车时不慎滑倒而受伤,且无其他方的责任介入,则难以将此种情形归类于工伤范围内,因此企业也无需为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然而,倘若企业在工作安排、工作环境等方面存在着不合理甚至违法行为,从而间接地导致员工在上下班途中遭受意外伤害,例如由于过度加班导致员工疲惫不堪进而在骑行过程中发生意外等情况,那么企业就有可能需要承担一定程度的民事赔偿责任。
然而,这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同时还需提供充足的证据加以佐证。
员工在上下班途中因公负伤,停工留薪期间,工资福利保持不变,由单位按月固定发放。此规定自伤害发生无法工作之日起生效,旨在保障工伤员工在疗养期间的基本生活与收入,促进其安心康复。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