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工费本身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法律概念,但是有些人对误工费的理解,就认为只有正常上班并且有固定收入的这些人员才能够主张误工费。在有些意外伤害事故当中,对于对方的身份如果是属于退休人员的话,误工费就容易产生争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退休职工的误工费问题的依据是什么?
一、退休职工的误工费问题的依据是什么?
我国《民法通则》第19条规定,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这里的公民应理解为包括离退休人员在内的自然人;误工中的工应理解为社会劳动,包括在职人员的正常工作和退休人员退休后的有偿劳动。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应视为耽误一切劳动或工作而减少的收入,包括耽误退休人员所从事的正常有偿劳动而减少的收入。因此,退休人员受伤后造成退休费用之外的其他劳动收入减少,属于因误工减少的收入,负赔偿义务的责任者应比照行业人员的收入标准予以赔偿。
根据上述规定,误工费赔偿金额的计算,其计算公式可以表述为:
误工费赔偿金额=误工收入(天/月/年)×误工时间
(1)关于“误工收入”的确定。因受害人工作情况的不同,收入的确定,又分成2种情况:一种是在有固定收入的情况下,如何确定因误工而减少的收入;另一种是在无固定收入的情况下,如何确定其收入以及因误工而减少的收入。
(2)关于“误工时间”的确定。误工时间分为非持续性和持续性。非持续性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受害人因伤残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定残日前一天收入。
1、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
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其误工费赔偿金额的计算,按照其实际减少的固定收入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误工费赔偿金额=实际减少的收入=受害人正常情况下的劳动(工作)收入-事故受伤后劳动(工作)收入
误工费的赔偿,只有在存在因误工而减少收入的情况下才能成立,如果不存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也就不存在误工费的赔偿问题。
2、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
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其误工费赔偿金额的计算,与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相比,在总的计算公式上是一样的,即:
误工费赔偿金额=实际减少的收入=受害人正常情况下的劳动(工作)收入-事故受伤后劳动(工作)收入
其中,“受害人正常情况下的劳动(工作)收入”的确定,则是计算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误工费赔偿金额的关键。“受害人正常情况下的劳动(工作)收入”的计算公式,按年计算,可以表述为:
受害人正常情况下的劳动(工作)收入=最后三年的平均收入/3
如果按月计算受害人正常情况下的劳动(工作)收入,其计算公式可以表述为:
受害人正常情况下的劳动(工作)收入=最后三年的平均收入/36
上述情况是受害人没有固定收入的,但能够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收入的。
如果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受害人正常情况下的劳动(工作)收入(年)=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
在法律上虽然说当事人是属于退休职工,但是有可能在退休以后仍然在社会生活当中有跟其他的民营或者个体工商户建立的劳务关系的,只要因为这种意外伤害已经耽误了当事人的正常收入就有误工费,除非该退休职工除了退休金以外,没有其他任何的经济收入,就不需要赔误工费了。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